從社交媒體特質的角度談談薯伯伯的《北韓迷宮》   

這種互動性強的文字風格,明顯帶有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的色彩。薯伯伯不斷用在書中提醒讀者,他現在正在敘述一個香港人在北韓的故事,並時刻在敘述的過程中,離開敘述的事情,對該事加以評述,再重新回到本來的敘述中

《北韓迷宮》書影

《北韓迷宮》書影

文/馬世豪


近年香港的社交媒體,出現不少以旅遊為主題的專頁,這些專頁由旅遊界的KOL(中譯為「關鍵輿論領袖」,可引申解作「網絡紅人」)建立,而在眾多的旅遊專頁中,又以旅居西藏的旅遊寫作人薯伯伯(Pazu)的專頁為代表。其實早在社交媒體盛行前,薯伯伯已經是旅遊界的KOL,他在2000年已經周遊列國,其後更開設網誌,紀錄旅行的見聞,儲下大批「粉絲」,後來他在泰國和朋友一起踏單車到西藏,更在當地開咖啡店,寫了《風轉西藏--我在拉薩賣咖啡》,自此成為廣為人知的「旅遊達人」。

 

不過,套用薯伯伯的看法,他只是在不同地方生活,再將生活的趣事紀錄。觀乎他寫下的旅遊文字,直接敘述地方名勝的內容不多,反而充滿日常的小事,並以妙趣橫生的寫法,讓讀者代入他的異地生活。薯伯伯寫了三本書,其中2016年出版的《北韓迷宮》,獲2017出版雙年獎。《北韓迷宮》是一本紀錄他在2010年前往北韓旅行見聞的書,成為華文世界中,少有的涉及北韓的旅行書藉。關於該書對北韓描述的分析,已有鍾樂偉的評論文章,但是《北韓迷宮》表現出來的社交媒體特質,更值得我們深入討論,因為亦有助揭示旅遊書寫的未來走向。

 

在內容取材上,《北韓迷宮》的文稿底本有三個來源,第一個是薯伯伯在北韓回港後在《新假期周刊》刊登的九萬字文章,第二個是他未發表過的三萬字日記文字,第三個是他在2015年於美國網站Quora的上載的帖文(註1)。從2010年至2016年的五年時間內,他讀了不少涉及北韓的報導和評述文字,包括人物傳記、報章雜誌、學術論文和社交媒體。他將這些不同時期對北韓的思考加以整理,再寫成書。雖然《北韓迷宮》是一本實體出版的書,但內容卻帶有社交媒體善於引述不同資料拼貼組合的特質,並以薯伯伯的反思主軸貫穿。全書的反思主軸是他在第十三章最後一節的標題「真作假時假亦真」,對於北韓的一切,無論資料來源自何方(例如北韓「神話化」的建國故事、書中引用的脫北者自述和中日韓媒體的報導等),就算是薯伯伯親身考察,亦不能完全解釋一切關於北韓的疑團。因此雖然他拼貼組合不同的資料,但目的不在完全呈現北韓真貌,反而令讀者對當地的迷團更為牢固。這種寫作方法,令讀者保存地方獨有的神秘感和魅力,引發讀者產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更加認同他在書的底頁所言,北韓是「一場拆不穿的魔術」,這實在是上佳的旅遊書寫方法。

 

另外,社交媒體重視互動性的特質,亦體現在《北韓迷宮》的具體寫法上,使全書的文字充滿讀者代入的空間。雖然讀者不能好像在社交媒體上立刻留言,但是薯伯伯卻計算讀者的反應,寫出帶有令人有所反應的內容。例如他在第五章最後寫2016年美國留學生被控偷取宣傳橫額而被抓,自嘲一定有人說他在北韓拍這麼多照片時,又說自己會一笑置之,「繼續寫這個故事」。而在第七章寫北韓導遊對政權過多的肉麻講解時,他指自己本想反問對方難道毫無疑,但又立刻說:「不過問來也沒有用,她可以給我甚麼答案呢?」這種互動性強的文字風格,明顯帶有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的色彩。薯伯伯不斷用在書中提醒讀者,他現在正在敘述一個香港人在北韓的故事,並時刻在敘述的過程中,離開敘述的事情,對該事加以評述,再重新回到本來的敘述中,上述的例子正好把後設敘事的特色體現。

 

薯伯伯的《北韓迷宮》,不是一本單純的遊記,也不是一本研究北韓的學術論著,但他在寫作這本書的方法上,卻樹立了旅遊書寫的重要方向,重視引述不同資料拼貼組合和內容文字的互動性,這種寫作方法其實早在他在二千年代的網誌「臨時遊記」上已見端倪(註2),直至現在他仍然穿梭不同地方旅遊、生活和寫作,長期保持「生活心態」的旅遊視野,作品又以獨特的視野見稱,在中港台華文旅遊書寫的領域中,應佔一席位。

 

 

註1:帖文題目是‘ What is the craziest story about North Korea? I heard that when North Korea played in the World Cup, the citizens of North Korea were made to believe that North Korea had won the World Cup and that Kim Jong-Il was the team's coach.’, 詳情見http://pazu.com/nk/qr。

 

(註2) 薯伯伯在二千年代寫的「臨時遊記」,詳情見http://www.pazu.com/travel/asia/travelog/index.html#000

 

 

 

 

P1010461.JPG

作者簡介: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港大保良何鴻燊社區書院講師,曾獲2016年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評論組優異奬。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和香港文學,著作散見《文學論衡》、《文學評論》和《字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