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評大賞2019書評組評審會文字紀錄

香港文評大賞2019書評組評審會現場

香港文評大賞2019書評組評審會現場

編者按:評審討論時所有作品皆糊名,並不知作者是誰,故以編碼引述。 

日期:2019年12月1日

時間:10:00 – 1:00

地點:新蒲崗五芳街旺景工業大廈十樓書寫主義會議室

評審:鄭政恆先生、劉偉成博士、麥欣恩博士、曾卓然博士、小西博士

主持:吳美筠博士

紀錄:張麗儀小姐

(下以評判姓名第一個字簡稱)

 

首輪討論

吳:請各位評審先就這次評審作品作整體評價。

小:在我印象中整體水平不錯,當中發現有些被討論作品會重覆出現。我估計與現時中學課程教育有關。首先,大部分作品格式工整,似是依從某一些格式去書寫,也令整體文章水平不錯。在另一角度看,在眾多作品中,突出的作品會更顯眼,因為能在格式上再添上其他觀點,以致其他寫作風格。例如這次有一篇比較突出,並沒有依從常見的格式去書寫,創作性比較高,非常突出,就是評論〈藥〉的哪篇。

劉:評〈藥〉哪篇是我挑選第一的作品。因為其他評論,例如胡燕青《蝦子香》、又或是小思的作品,都一定是中學生選書。參賽作品普遍能歸納書的內容,比較好的則可以歸納書的主題及母題。我挑選第一是評〈藥〉那篇、第二評潘國靈《寫托邦》那篇,他們較能融入自己的感受再反芻出來,具創意而且與時代契合。而兩者我選擇〈藥〉為第一,因為它有詳細解析何謂「俗染」,並以此為題來評論〈藥〉。根據賽例,這個題目是能歸納及突顯作者的思想,而非歸納書的內容,而評論《寫托邦》的那篇相對上線索較凌亂。

小:在我日常生活經歷中,接觸18歲的多為大學生。而大學生寫作的問題是:到底他有沒有疏理到一個問題來解決。以專業的角度,就是有否問題意識或找到切入點。剛剛偉成提到的幾篇文章都是有問題意識,或找到切入點來解答問題。其實最抗拒的是把內容撮寫後,零碎地說出一些大家已知道的感想。而這兩篇就明顯是看完整本書後,明確地找到一個問題或切入點,來與讀者分享看法,從而令這三篇文章相對其他作品突出。

麥:我覺得整體作品質素頗為參差,差距頗大,但有幾篇較為突出,是優秀的。我首選是評論潘國靈的那篇,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感受到作者有評論人的素質。從交流文字中看出他有哲學層面的想法。他認為「書寫的人,有創作者和評論者之分格。對我來說,也許創作者有責任成為人群中最前線的一份子;然評論者則應於現實世界退後兩步,在人群之外。」我被這段文字打動,他在文章有注釋,評論格式相當符合標準,討論層次很高。〈藥〉那篇初看時沒有感到太大的觸動,但它是有觀點的,再看時,我亦認同這篇應排在較前位置。如與評論潘國靈那篇相較,評論潘國靈那篇的作者較具評論人素質。而〈藥〉的評論則與整個時代有關,具主觀性。我認為這篇因為加上了時代氣氛及投射了個人主觀情感。從客觀標準角度來看,他未能退後一步來分析,太着重現時的時代氛圍。當然它亦有把〈藥〉放於一百年前的思考,但偏向着重現時的時代環境和情緒。另外,我亦頗喜歡評論《遺恨》那篇,文章的觀點並不是非常突出,甚至在整篇的結尾思考我亦不太認同。但整體上,結構嚴謹,具分析能力。縱觀不少參賽作品,大多選擇評論的對象都是老師推介的書,而《遺恨》這篇我相信是參賽者真心喜歡,因選書部分也會增加分數。

鄭:我同意大家說法,在開始挑選作品時,我會刪走太類似讀書報告的作品。〈藥〉那篇確實是最出色的,形式上最不像中學生讀書報告,以散文式寫法來評論〈藥〉的意義及社會性。放之於這個時代,又或是放之於參賽者的心智或思考等,這篇都是最突出的一篇。即使已篩選了不少中學式閱讀報告,但或多或少也在留下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學生格式,只有很少文章能去除這種感覺。正如Grace所言,評論《遺恨》那篇有好的地方,但作者在文字說理上,駕馭長篇作品的能力有限,所以這篇書評不太完美。而評論潘國靈那篇,我懷疑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作品,已有基本的引述或知識背景,我覺得可以考慮給予評審獎。而其他入圍的作品,如〈就是因為普通才勵志〉就明顯是中學生式正能量書評,閱讀報告色彩較重,而評論《蝦子香》的也是,甚至它不是書評,只是勾勒了當中三篇較突出的文章,是很中學生的寫法。相對地,評論〈藥〉以散文式寫法就更見出色。〈從死亡中學習〉也是有讀書報告色彩,雖然最後也有些社會反思,但傾向正能量學習、勵志的生命教育。我也有考慮評審獎應該屬誰,因為評論潘國靈那篇太像大學生作品,在格式及評論方法上皆類似大學生作品,與其他參賽作品不同。評論《車輪下》那篇我曾考慮過,雖然不是赫塞最有名的作品,但也是世界名著,評論中亦有閱讀視野。相對上,作者在一本討論教育與成長的作品中,思考教育與人的關係,如何在教育制度下找出自己的個性,這篇也不太類似閱讀報告式的作品。

評審:鄭政恆先生

評審:鄭政恆先生

劉:補充所言,最初我覺得評論潘國靈的第一,〈藥〉第二。首先,〈藥〉是名篇,很多人也會評論,他除了不能被文本黏連外,還要跨越多年來的不少評論,從而找出自己的論點。而潘國靈的作品較新,在找出自己的觀點是較容易。因而給評論〈藥〉的作品加了點難度分。

曾:在整個書評組的作品裏,各評審所挑選的作品都是接近的。在初選過程中,感到質素參差很正常。參賽作品我前後共看了四次,每次以一半一半的形式挑選。因為是18歲或以下組別,我會考慮兩個因素。其一,我希望在看完該書評以後會令我想看這本書,我覺得很多人在寫書評的時候也忘記了這一點,寫書評後會讓人失去看書的欲望。如果該書評比原書沉悶缺乏生氣,我是不會挑選。其二,我希望書評的觀點並不是由成年人教導的思考方法,當中的思考及問題意識是作者自己面對的問題,而不是大人世界給予他的思考。王璞老師在當評審時,曾說在她三十年的寫作生涯中,發現自己寫文章充滿匠氣。當寫文章時「套路」準確,就會失去「清真」的寫作狀態。我認為18歲的寫作應該充滿「清真」,如果做不到「清真」,反而有問題。因此我思考文章是否「清真」、有自己思考及能否吸引我去看原著。這幾篇作品中,我的看法可能與其他評審不同,愈像成人世界的書評就愈有問題,因為他只是在做一些我們也做得到的東西。反而,我希望在作品中找到一些我們都不能做到的,再挑選出來給大家,來警醒一下成人世界的大家還能否寫得到呢?其他評審所稱讚的文章我是認同的,例如〈藥〉、《寫托邦》的評論的優點我是認同的。在眾多文章中,《車輪下》的評論我也欣賞,我在閱讀時能感受到一個中學生的真切思考:他在問一個和他自己生命階段有關的問題,那問題就是學習的意義。第二是主題而專一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青少年呢?再問成績是否判斷別人的主要工具?在我們這種年紀去思考這類問題是多餘的,但我會從中感受到一個年青人所感受到的壓力,因此他寫《車輪下》的意味就出來了。他是在尋找一本書去救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以小西的問題意識來說,他已走到第二步,第一步是面對問題,第二步是通過閱讀尋找自己的問題而得到救贖,再去第三步,寫一個評論出來去陳述自己閱讀的經驗。這點是非常難得,而又很清真的作者,在文中最尾,他提到「嘗試在學習及興趣中找到平衡」這可能是老生常談,但代入年輕人的世界的語境,這是令我感動的。我認為挑選這組的文章的標準應與挑選成年人作品的標準有所不同。回到作者的閱讀語境去看這本書,我認為這篇是不錯的。我認同這篇沒有標題不太理想,但我年輕的時候也經歷過這階段,而另外幾篇作品的觀點我與其他評審相同,在此不作詳述。

吳:大家都興致勃勃直接談論入圍作品,不如我們逐一討論。

 

B55 《車輪下》

 

劉:我同意對《車輪下》的看法,因為我也是在相同的年紀時看《車輪下》,而且我家中有三個不同版本的《車輪下》。其實這本書是基督教學校所推薦的書,因為這本書相對較淺。我相信這篇文章的觀點可能有老師提供的參考資料。這篇寫得算是規範,但給予我的驚喜不大,會讓有感到有讀書報告的套路。

麥:我認同,這篇對我來說驚喜不足。我覺得每個人評論時都有他的觀點,或是對該事物的價值觀有一個排序。它給我的感覺與很多中學生讀書報告相同,很多時候會把自己的個人觀點放入文章,但不是評論。他是在評論事件、評論教育制度,但未必是把評論帶回文本,忽略了把作品放在評論的中心。我覺得他亦是有好處,他能把觀點寫清楚,亦認同其觀點,但沒有帶給我驚喜。

劉:其實我最初接觸《車輪下》是小時候上主日學所推介的作品。赫塞寫這本作品也為着這個年齡層來書寫,所以這本書較顯淺、容易閱讀。年輕人很容易代入到自己的學習經歷。我覺得這篇也能做到這部分,因為看到作者能代入自己的經驗但不算多。如果他能做到把自己的經驗化合入作品中,可讀性會更加高。現時他只是傾向歸納了作者所說,不能在文中看到太多作者自己的身影。我也希望這些作品能做到「清真」,但也要化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時代看法。因此,我最後是把這篇放開。其實這本書主要是講學習意義。而赫塞寫的時候,由德國逃去瑞士,作家在紛亂的社會下通過學習來保持自己的心靈平和的狀態。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守好自己的崗位,不斷學習知識,裝備自己。

曾:我想追問,這本書在你年輕時有甚麼幫助?

劉:對我來說,小時候最大的環境是學校、家庭。這本作品能擴闊我的眼光,也教會我如何面對社會,首先是裝備自己,其次就是學習。以前學習是注重成績,而在作品中會特別提到「黑色河流」,其實就是提醒大家學習不止追求分數,也令我開始閱讀考試以外的書籍。

鄭:如此聽來,這篇書評也與你所說的相似,看來文章的觀點也來自書籍本身。

小:我看這篇作品的時候,最大感受是他對教育的反思,及如何在學習教育上取得平衡。這與我接觸年輕人是相似,我每次批改這類主題的文章,會發現都是這種模式,我會感到煩躁。因為這些重覆出現的觀點我會稱為「正能量控」,但不會因我對「正能量控」的主觀感受而在評審時有所偏頗。反而會思考,這種「俗套」哪怕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對我來說相對其他風格、觀點比較強的評論作品就會會遜色了。

鄭:看來這次入選的作品有很多都無可避免充滿正能量,這是大家入選的力量。

曾:我要補充正能量在年輕來說是好事,代表人生充滿希望,因為人到中年才意志消沉,年輕有正面思考才珍貴。

評審:曾卓然博士

評審:曾卓然博士

小西:我必須要補充,「正能量」並不是問題,但當大家也成為「正能量控」的時候就會變成了套路,會有點兒濫俗。

 

B44 〈從死亡中學習——《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曾:〈從死亡中學習〉我會懷疑會否老師選書。作為書評的基礎,如果他能講解整本書的內容大綱,整理每個章節的內容撮要,在書評上是正確的做法。能通過書評了解作品所說,讓這本書的知識結構留存在社會上,這就是書評的功能。所以書評中有這種元素並不是錯誤,但在比賽中,除了要知道書的內容以外,還要知道進一步的觀點。在這篇書評中,大抵就是從書中抽取一兩篇篇章來評論,以這種評論散文的方法是較難掌握。在字數的限制下,我亦會思考如何在局限下既能簡介書籍又能說出觀點。

小西:補充一下,這些內容撮要不是不合書評規格,但放於書評比賽,我們希望能看到更深層次的內容。

 

B25 〈就是因為普通才勵志〉

 

麥:我認為B44比B25好,首先B25評論的書應該是簡單浮淺的書籍,對比B44所評論的書籍,《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的內容深度較高,較值得討論。

劉:我同意,在看完這篇書評後,沒有閱讀原文的意欲。

曾:B25的結尾段落寫到「這是一系列極值得看的小說,以前看是對未來的期盼,現在看是對現實的共鳴,未來看是對青春的緬懷。……《蝶舞傳說》讓我感受到文字的威力」這種筆法在書評來說是過於武斷。

小西:我會有另外的考慮,除了書評中有否問題意識或鮮明切入點外,還有幾項因素,例如在列舉幾個篇章作評論時,除複述內容外,會否再作解析,而當中的解說是有意義的,並不是老生常談。

評審:小西博士

評審:小西博士

 

B28 〈蝦子香書評〉

 

鄭:其實有幾篇作品也有這個問題,如評《蝦子香》那篇都是老生常談,例如說做人的藝術,看完書就告訴我們要怎樣做,B25也是這樣,都是說做人要學習、要建構價值觀等。

小西:老生常談不一定要正面,負面也可以有老生常談,例如人生很短暫、人生不如意事不常八九等,在批改作業時看到放於首句,便覺生氣。其實老生常談也代表了缺乏個人思考。

劉:也可以說是這本書未能讓該評論者有獨立思考。

小西:有些極端的例子,如他看的書是老生常談,但也能寫出一篇不老生常談的文章。問題是評論者有沒有思考。

鄭:《蝦子香》的作者充滿正能量,所以評論文章也充滿正能量。其中一個書評的寫法未必一定要與作者同步,如果評論人與原作者想法過於同步,完全認同作者所言,你的個人見解一定很少,因為已被原作者影響。沒有與原作者爭論與對話,這類書評很少。

小西:其實當很多篇也是與作者同步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分析,這評論比其他優秀的地方。

劉:《蝦子香》的評論其實並不是完全與作者同步,在數量上來說,散文集的書評較難寫,如果只選幾篇來評論,未必是文集中最好的作品,應該要解析選這幾篇的原因,如這些篇章是最能表達出作品的母題等。其實可看出他未完全看透這本書。散文的書評比小說的書評難寫,因為要消化整本書。

曾:看完《蝦子香》書評後,其實要表達的是「我要努力向上」,就是直接正能量。但《車輪下》書評就不屬於這種,而是作者自己切身處地所遇上的困難,這是兩種不同的方向。《蝦子香》所說很多男女性別平等的看法,這是全世界都會出現的社會不公,而非自己所面對的性別不公,這點是重要的,到底這觀點是屬於他自己的,還是直接從書中挪來呢?如果是出於作者自我的性別不公的經驗,這觀點是具意義的,但從文中所看到的,並不是作者自己的感受,而是書中搬字過紙的觀點,這是矛盾的。如果缺乏獨立性,沒有方法去關懷主體。明顯地,《蝦子香》書評相對地較弱於從自己出發去評論的方面。

小:其實普遍上,較好的評論多為小說評論,而評論散文的則較遜色,這其實是與文體有關。

麥:我覺得從美學上《蝦子香》書評比《車輪下》書評好。從語言上,《車輪下》有一些廣東話口語,整個語言上並不是太優秀。《蝦子香》如偉成所說是較難評論,他是選擇了幾篇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來評論,而最後一篇是寫得很好,有時候評論就是在一個處境,一個時刻出現了一種感受,在最後的一段是寫得很美,他是在形容一種情境,如「盛夏的時間,正在沙漏中一點一點流走,我要抓住盛夏時間的尾巴,令日後的回憶對《蝦子香》一樣……」我覺得他是在找某一種令他感動的時刻把它強調。其實也是具有主觀性。他是在抽取一些感動他的時刻去寫。

小:我會看作品是否有自己感受,還有否細緻的元素及分析。相對於那些有「套路」的文章,這篇是多些細節的。

劉:我提供一些資訊給大家,在《蝦子香》書中有幾篇文章是寫「蝦子香」,而這篇書評中所挑選的,也算是書中較好的幾篇。

 

B10 〈通俗文學的不落俗套—──淺評鍾曉陽的<遺恨>〉

 

鄭:我看過《遺恨》,長篇小說評論來說這篇可推廌。它最少能做到把長篇小說的情節用文字歸納,但止於此,沒有歸納其他觀點結果。能歸納內容,但文字能力仍需改善。

麥:同意政恆的觀點,他曾思考結局部分,覺得整部小說唯一的不足就是要質問結局,在眾多恩怨情仇後,結果竟輕輕帶過,令其不解。讓我覺得他是有思考的,但未達到更深層次去理解整本小說和評論。

評審:麥欣恩博士

評審:麥欣恩博士

曾:他是很投入的小說讀者,但在寫評論上,需要更廣闊的框架。

劉:我曾嘗試觀看《遺恨》,但自己進入不到作品,如能寫到一篇能吸引我去看原作的評論就非常成功,但現時未見當中的人性昇華或揭露人性陰暗方面。在我而言,作者對《遺恨》缺乏拯救作用。

小西:我覺這篇文字不錯,高於這個年紀水平。文章點出了幾個重點,作者在流行小說套路中如何翻出新意,時代與景物、角色如何融入香港,他是點出了幾個大方向,但我更期待能說出較多細節,其實在有限字數內要點出重點還要深化細節是很困難。這篇書評風格突出,放諸於其他作品未必是第一,但會是三甲之內。

 

B17  〈「洞穴人的鐘擺——談《寫托邦與消失咒》真正的寫作者狀態」〉

 

麥:我覺得作者有評論人素質,有哲學性思考。最近似評論人,能保持一種距離。

小西:這篇似大學生論文,論文最重要是解決問題,這可以是進入文本時所發現的問題,或是個人看完作品後所發現的問題。他嘗試帶出文本的問題,然後去說作者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我會考慮到底應找似論文的書評還是找似書評的論文,這是有分別的,以我們的理解,一般的書評是給一般人去閱讀,看過後會希望看這本書。但似論文的書評有一個特點,就是看完後不會想看那本書。雖然他具備評論人特點,但如何表現也是須要考慮。在我年青時,在雜誌寫書評如果下注釋是會讓編輯反感,難以吸引人閱讀。

鄭:這類是半學術式寫作,有注釋、有論點、用字多、格式嚴謹豐富,唯論點不甚清晰。整個論題不清晰,內容很多,但很難看到他在處理甚麼問題,或許是寫作狀態吧。

小西:作者看似很清楚這個寫作意識。

曾:與作者同步不是問題,重點在於他所面對的問題能否和作者一樣的切身體會,如果作者是在寫作時正在面對這種困難,而在書中找到救贖或治療是很合理,因而與原作者產生同步是一個理想狀態,這是評論人素質的關鍵點。但問題是寫作者的困難是否他面對的問題呢?他未能找到寫作者真正面對的困難,未能深切感動人。

麥:我覺得他是有創作性,在我來說他應該是一位寫作者。

小西:嘗試綜合觀點,這篇書評不太清晰,這有三個可能性,第一可能是文本,第二這並不是作者的經驗,第三他是說明的問題太難用語言去解析,他嘗試去使用創新的語言去解決,令理解變得困難。論文另一個重點是要清楚,並不一定是哲學式的清楚,至少是能讓我了解你在說甚麼,這篇整體上不太清楚。

劉:我認為這篇是第二類。他是能與潘國靈的寫作狀態同步,有結論,有解答,有嘗試用洞穴意象去開展,這個出洞與入洞的考慮,他是有些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現在,我像看到一個未練成神功的令孤沖,他有很多股不同的真氣在體內游走。文中有卡夫卡、西西等,他在嘗試把各人搓合。從文中可看出他正處於搓合爭扎的狀態。他是有潛質成為令孤沖,期待完成他的獨孤九劍。

評審:劉偉成博士

評審:劉偉成博士

小西:當他有創見的意識欲望,嘗試去找出驚人的觀點去描述文本,他就會有評論人的意圖,而這篇是有企圖心的。

 

B32 〈俗染《藥》之評論〉

 

小西:他的寫法有趣,用小說的筆法書寫,令原作者變成書寫對象的角色。這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即是慕容復,這是一種方法。書評有趣的地方是除了讓未看過這本書的讀者了解這本書,也能感受到作者的風格,作者透過書所呈現的狀態。這是兩種不同的轉述,會令讀者投入情境。這篇書評能做到這點,難度較高,同時亦引致一些無可避免的困難,這困難與B17的問題相似,這個書寫形式在要同時間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是困難的,在閱讀時亦感到某些部分是不太清晰,只能意會,但可看到作者是在嘗試代入瘋人的角色。

鄭:這篇我是最喜歡的,他並不黏連在〈藥〉這單篇文章中,以《狂人日記》去引入,用狂人意識來寫〈藥〉,用張狂筆法回應〈藥〉,與〈藥〉的陰冷產生張力。他亦有梳理作品,最後一段是整篇文的主旨,他很清晰,他在說明社會轉變與革命和大眾的關係,這是他在嘗試了解〈藥〉中魯迅先生的思考。他觀點清晰,嘗試重寫小說,把「我」捲入文本中。在評論者、作者與文本的關系中,只有這篇是有創新、創見。

photo6336751417049590112.jpg

曾:簡單去說,這篇之所以不同,是建基於一個書評,建基於一個作者的把握。他要評論〈藥〉,但就以狂人日記的筆法評論〈藥〉,又不止於〈藥〉。他的風格是接近魯迅1927年後,上海時期的雜文風格。也是小西所說,文中是有不清晰的地方,但這是時局使然,並不是他不清楚,而是故意留白。我點出其中一句是我認為今屆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句:「遠處,一隻烏鴉挫身展翼,箭也似的飛去了,牠猛地劃破長空,似要逾越隔代的時空鴻溝,但竟沒人發現牠腳上的落紅。」大家也知道烏鴉在〈藥〉中的重要性,嘗試超越烏鴉本身的意象,不單是提醒,讓大家注意腳上的落紅。可能他在呼應香港近年的情況也不定,可見評論者很清楚自己在做甚麼,而他在文中的隱晦應是有意為之。

小西:補充一點「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道」,其實就是試以作者世界觀去看,我承認書評中有些地方是留白,才有味道。

劉:我是把這篇排名第一。他特別指出〈藥〉的用意是甚麼,並交流指出烏鴉的回應的有意為之。評論者是點出了社會扭曲了人血饅頭的意思,而真正的「藥」在社會中仍未出現。這是一個很動人的處境。

曾:必須補充《吶喊》的〈自敘〉中寫了烏鴉,而他在交流文章中也再次提到烏鴉,看來這個作者真的很喜歡魯迅,完全代入了魯迅。

吳:謝謝各位精采的討論。

 

評審一致投票決定,B25不入總選,再由入選的六篇作總審。按賽例,各評審排列6位名次,名次排第1計6分,排第2計5分,如此類推,把分數加起來,計出總分,按分數高下得出以下結果:

B32金獎:29分

B17評審獎:24分

B10推薦獎:17分

B55 推薦獎:15分

B28推薦獎:13分

 

香港文評大賞2019書評組評審會現場計分表

香港文評大賞2019書評組評審會現場計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