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之所以選擇了「生活化」一名,很可能是作為「寫實」的折衷說法,既保留了「生活現實題材」的意思,又能夠與現實主義區別開來。把「生活化」抽離於現實主義文論而命名、強調,就是一種爭奪詮釋權的方式。
文/王家琪
二、「生活化」的多種面目:明朗、前衛、寫實
六、七十年代之交,香港和台灣詩壇都經歷了大規模的現代詩檢討和「明朗化」的轉向,青年詩人聲討五、六十年代的現代詩寫法脫離現實、語言晦澀,主張超現實主義的「創世紀」詩社成為眾矢之的。在檢討現代詩的寫法上,既有立場近於現實主義的,現代派內部也認真思索詩歌語言的改革問題。來自現實派的討伐之中,以「關傑明、唐文標事件」為代表,香港也有青年文學獎對寫實路線的倡議,《周報》上曾有「香港文學問題討論」提出批判寫實主義的路線等等。至於現代派內部的檢討,台灣方面的先行者有「藍星」詩社,香港方面,古蒼梧在《盤古》第11期(1968年)發表了〈請走出文字的迷宮〉批評「創世紀」同仁編的《七十年代詩選》,[1] 還有一場以「一九六零年至今港台新詩的交通問題與價值問題」為題的座談會。[2] 在這種氛圍下,當時提出現代詩要趨向明朗化的人不在少數,創建學院詩作坊率先提倡詩歌明朗化,與此同時有一些推崇現實主義的作家也對詩歌與生活的關係提出不容忽視的意見,而也斯對於新詩寫法「生活化」的倡議就是在這種詩壇背景之下醞釀產生的,《周報·詩之頁》的實驗不是單獨的現象。只是「詩作坊」的成果散見於當時的報刊,例如《70年代》雙周刊和《盤古》詩頁,但由於沒有結集,加上不少文藝刊物例如早期的《秋螢》已經難以查閱,「詩作坊」對推動香港七十年代詩風明朗化的作用較易被忽略。[3]
如果以《70年代》雙周刊所刊登的詩歌代表「詩作坊」的重要成果和延伸,不難發現「生活化」的寫法除了也斯提倡的「平白」之外,還可以有前衛先鋒的一面。常見詩人有邱剛健、鍾玲玲、淮遠、卡門(鄧阿藍)、癌石、貝貝(吳仲賢)等等,也斯亦是《70年代》的作者之一。[4] 與也斯主編的《周報‧詩之頁》相比,兩者的分別反而不在於社會題材之有無多寡,差異反而在於《70年代》更多前衛的實驗風格,而《周報》則較不講究前衛手法、更多平白抒情的詩作。《70年代》在政治意識、社運行動和詩歌創作上都引領風潮,連帶也刊登了不少感發時事、回應政治事件的詩作,但也沒有以政治為唯一的文藝路線,反而在詩歌實驗上相當大膽前衛,容納的詩風也很多樣化。以第18期為例,這期是「辛亥革命60周年」專號,並分別報導了越戰、世界各地的女權運動、波多黎各及玻里維亞的革命運動、爭取中文合法化運動等等,但激進的政治關懷沒有主導詩的方向,這期「詩之頁」是特大號,刊出的22首詩裏面,既有邱剛健的異色情欲書寫,[5] 也有葉青的靜物描寫;[6] 既有癌石諷刺殖民政府,[7] 也有綠騎士抒發對中國的嚮往。[8] 主題不一,手法有冷嘲熱諷,有超現實的,也有較平白抒情的。《周報・詩之頁》刊出的詩作風格也頗為多樣,像鄧阿藍〈賣報紙的老婆婆〉、〈不要讓爸爸知道〉語調抒情而有階級關懷,平白幽默如銅土和禾迪,[9] 隱晦低迴如吳煦斌,[10] 另外也有不少詩作都傾向寫作古典辭藻意象的詩。[11] 兩份刊物的詩作都不限於單一風格,但是相比之下《周報》較為著重提倡平白如話的寫法,不見《70年代》較為前衛的表現。
作者簡介: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務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畢業,研究興趣是現當代中文文學及香港文學。編有《西西研究資料》(合編,2018),著有《素葉四十年:回顧及研究》(2020,即將出版),學術論文散見於多份中文學報。
[1] 古蒼梧:〈請走出文字的迷宮──評《七十年代詩選》〉,《盤古》第11期(1968年2月),頁23-27。
[2] 盤古社主辦:〈新詩座談會──近年港台現代詩的回顧〉,《盤古》第11期(1968年2月),頁16-22。盤古社主辦:〈詩的歷史的任務〉,《盤古》第21期(1969年1月),頁21-27。
[3] 參考杜家祁:〈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與詩風〉,《文學論衡》第18、19期(2011年6月),頁109-122。
[4] 浮里士(John Fowles)著,也斯譯:〈人類的不滿足〉,《70年代》第22期(1971年8月),頁4-5。浮里士(John Fowles)著,也斯譯:〈黑島上的詩人──聶魯達近貌〉,《70年代》第25期(1971年12月),頁16。也斯譯:〈聶魯達詩歌試譯之一:「狂想之書」七首〉,《70年代》第25期(1971年12月),頁18-19。
[5] 邱剛健:〈夜行〉,《70年代》第18期(1971年2月1日),頁21。
[6] 葉青:〈晨早〉,《70年代》第18期(1971年2月1日),頁22。
[7] 癌石:〈警察〉,《70年代》第18期(1971年2月1日),頁22。
[8] 綠騎士:〈無題〉,《70年代》第18期(1971年2月1日),頁22。
[9] 例如銅土:〈午飯〉,《中國學生周報》第1118期(1974年2月20日),第7版。禾迪:〈星期六〉,《中國學生周報》第1124期(1974年5月20日),第4版。
[10] 吳煦斌:〈牆〉,《中國學生周報》第1114期(1973年12月20日),第7版。
[11] 例如以下幾首:李志雄〈窗上的蝴蝶〉(第1112期)和〈中秋〉(第1116期),蔡炎培〈無名的戀人〉(第1116期),秦天南〈歸路〉(第1116期),冬遲〈夢為遠別啼難喚〉(第11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