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與詩觀的問題 ──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總評

評審們詩觀並不一致,討論每本詩集時同樣都是興致勃勃,幾乎變了香港現代詩的鑑賞大會,幾乎丟了評等第的痛苦作業,並一致認為討論過的詩集,都頗能反映香港詩特色之一二。長輩們認為曾奪獎的,已是成熟詩人,評價時,要把詩集放在他個人詩發展的脈胳來判斷。這是否最合適的思考方法?還需要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攝影師:Huỳnh Đạt,連結:Pexels

攝影師:Huỳnh Đạt,連結:Pexels

文/吳美筠


香港現代詩面對中國詩歌發展歷史而無愧色,只惜寫的詩人眾多,愛詩的讀者寡稀。出版詩集而能存放銷售市場的,幾乎鳯毛麟角。究其原因,並不是沒有值得出版的詩作,而是肯出版和負責行銷的出版社極少,讀者胃口亦受限。然而,我個人仍然相信,香港的現代詩人,早已夠資格選年獎了,若能得進寸尺,每年獎勵一部詩集,自是另一番風景。詩從來不是為功利而生,為風頭而作,為爭逐而傳留,不必把評獎當成龍爭虎鬥。

 

今屆共有22部詩集提名,五位評判共選了8本作品入圍。無獨有偶,多位評審均因為想特別討論或提及某本詩集,而作了特別提拔。評審會與其說是判高下,不如說是論英雄。像一場香港詩滙,把值得大眾注意的詩人和作品都加以細論,並且發現,入圍者活躍於詩壇,且大多各具個人風格。

 

《赤地藍圖》這本詩集顯示他在語言創造性的獨特探索,脫離晦澀、斷裂、拼貼、戲仿的後現代性,不用心象統領詩質的構成,詩人的視點在發現與自身之間,既呈現遊歷歐亞的圖貌,置身外地,卻心在香江,又採取非干預性的觀物方法,表面似是漫不經心的假語法(pseudo-syntax),質疑文字的本真性意義,切割語法的固定性,卻又回歸揭示隱藏在觀察、介入他者國土背後,不得不面對的歷史、文化、宗教、內戰、屠城、血腥暴力、苦難記憶、遺忘等等,尤其涉及民間運動、極權鎮壓而被遺忘的實況和感情,人類爭取生存和自由權利與政治情境的張力,在詩的節奏中派衍。詩集的編輯功夫是參加詩集中最講究和完整的。既是旅遊風景,實質以詩思考香港,探索香港,追問香港,沒有答案的未來。詩集作品多是雨傘運動前後完成,卻又似回應或預言當下香港時局,讀時無不驚嘆詩的先知性,而當下香港式憂患意識,卻在詩中放射出可期也可歧的想像。此時此刻,香港人如何以詩證史,寫時代,留記憶,卻不處處圍繞事件?熒惑或許人在異地,詩成為了思考香港問題的策略。

 

鍾國強是非常成熟的詩人,從鑽探詩藝,意象的語言與聲韻的偷換相當成熟。這部詩集紀念詩人的母親為主,採微觀手法,抒情性中帶有玄思,空間和時間的不時互換,文字精煉醇厚,肌理綿密,首首詩幾乎無懈可擊。當中實驗六行詩,是少見仿擬而成功的例子。詩人用相對抽離的方法,構成意象的張力,是值得細讀的作品。他的詩的境域十分開濶。現實、家庭、社會時事,於詩人之筆皆精密如塔,細膩如織。

 

我常覺得,鍾偉民早就應該摘獎,亦早已擺脫余派那書卷風尚,只是他的時間和發展步伐彷彿與詩壇的詩學走向是一場錯摸。這部《一卷灰》詩句短小,節奏有點速,修辭尖刻聰穎,語言風格獨當一面,文字功力深厚,取文學養份於古今中國文學,有其雅樂之美。意象與意象之間經營仔細,意象群組必然有結構性的呼應。少直接用現實社會事件取材,偶爾借題發揮,有評審認為略嫌尖刻。有評審則說詩行中揭破世界人生,讀者可從其詩行並獲痴情與激情,此言實不過度。

 

與他較相近的廖偉棠,均取傳統中國漢詩的養份而成詩家。廖直觀意象,想像和記憶,閱讀指涉交錯建構, 近年愈趨取典,攝取古典文學和藝術的養份。題材廣泛,懷古知今;開合可大可小,力道可堅可柔。用含隱的手法,涵蓋漢文化的想像,山水圖的畫像與香港的憂鬱重疊,處處顯示詩人走向宏大的野心。有評審認為他以今為史,以今銜古,歷史感高標出眾,也有評審認為他建立兩岸三地只此一家的個人風格。

 

漸趨成熟的葉英傑卻與廖偉棠是兩種香港視角的詩人。他筆下的香港,只屬於本土,不屬於中國,也不屬意於世界。正正因此,偏獲兩位長輩高度評價。他由家族書寫到旁觀詩學,他者的觀察,或由自身轉移到他者與物象的對話,視點多變,抽離而關注。散文式的句子,句段與句段之間偏沒有散文的邏輯,散行淺白深邃,詩意取締詩質,不完整的他者渾圓天成地存在,從一次偶發性的相遇存在的關係,獲得肯定。旅遊詩篇重點不在於「遊」,風物之間暗藏我城的憂慮。白描城市細節,表面不含褒貶,暗裏諷喻充滿張力。這種不容易讓其他詩人服氣的詩法,會不會倒更能令更多香港讀者接近詩?這是葉英傑有權發問,有資格發問的。相信,他的確找到一種最舒適的方法寫詩。所以喜歡或不喜歡他的詩,也並不太重要。這書是一部有編輯意識、具體立意的詩集。

 

呂永佳的詩師承胡燕青,大家喜愛他的詩,風格鮮明,耽於自我成長與張望世界的尋索、不能自拔的氣質。評判指出,其詩抒情之餘,夾描寫與思考,想像出色,意象繁富,文字乾淨。也有與自己對話,略嫌生活單薄了點。其實我倒不認為詩人要令自己上山下海,或老是要以沉厚作計較。他的情感在景物之間迴旋,產生幻象與現象之間的重疊錯置,讀來充滿流動的情感,隱喻和書寫方式另有一種不盡的情韻,非常吸引。

 

吳耀宗在《逐想像而言》顯示相當成熟而放任的語言。繁富、混雜、跳躍的意象,活化成語、套語、典故,反語、仿疑、戲謔、圖象詩的實驗,這本詩集比他以往詩作帶有更大的激烈和騷動感。漢語像很多建制的約束,他要力求打破,我比較留意到他幾首用其他年輕詩人詩句串連的作品,在傳統詩界有所謂「聯句」,他卻由不同人的詩句抽出來構成整體。但論玩味文字,拼貼混雜,洪慧的《借火》也不遑多讓。挑選的評審表示他的詩的確值得注意,並指出他以奔放的文字撫今昔,論盡生死家國。有評審太精明了,他看穿這湧動背後,其實相當傳統;銳光閃過,卻不算警句佳章。惟我同意他和他的詩不能小覻,至少在詩壇能堅持下來的人少,能堅持的,當初也大多勇者無懼,「詩」慾橫流,不按牌章出牌。讀他的詩,有一種不斷解體的感覺,下一句不能預期。不可定性是他的號召。近五年沒有見過像洪慧這種似是無章勝有章的詩法。

攝影師:Huỳnh Đạt,連結:Pexels

攝影師:Huỳnh Đạt,連結:Pexels

 

個人認為,若提起洪慧,必須兼論曾淦賢和羅樂敏。他們均顯示新世代的成熟,能夠堅立自己一套書寫意志。劉偉成用波特萊爾的契合論來概括羅樂敏的詩,這是象徵派的詩論,幾乎是現代詩的開山論述,並不能完全準確說明樂敏與她同代人的分別。她本人也許抗拒玄詩(metaphysical)的定性。哲理的確不是她的關注,但從來有說漢語不宜發展形而上的玄詩,她的海島書寫正正反駁這論調理據之不足,雖非刻意為之,實已為之。如果她這發展下去的話,她便是突破香港詩樽頸的希望。如果島是一種玄詩的話,而又彷彿不是,詩和哲思的距離拉近,漢語的超越跨度便拉得更遠更遠。而曾淦賢的詩讓人常常喜歡。詩集中永遠有一個被詩人所包納的「你」,或「我們」。讀者有理由相信是情詩,也有理由覺得是誤讀的居多。這些私密的私人意象,這一代香港年輕詩人最大膽揭露,這種不容易被開解的小我,在顯隱之間困住了一種情緒,讀者要慢慢讀,慢慢知道,慢慢理不出頭緒來。但香港的當下,不就是困在這種理不出情緒的狀態嗎?

 

評審們詩觀並不一致,討論每本詩集時同樣都是興致勃勃,幾乎變了香港現代詩的鑑賞大會,幾乎丟了評等第的痛苦作業,並一致認為討論過的詩集,都頗能反映香港詩特色之一二。長輩們認為曾奪獎的,已是成熟詩人,評價時,要把詩集放在他個人詩發展的脈胳來判斷。這是否最合適的思考方法?還需要更多的討論和思考。原本,《旁觀生活》和《櫻桃與金剛: 詩選2013 - 2016》同獲兩票排列前茅。這不僅代表二人不相伯仲,更暗示是時候辦年獎了。最後,經過討論再按投票計出分數,判定《旁觀生活》為首獎。他這詩集對比對其他作品如何,壓根兒是個詩學和詩觀問題。香港詩觀駁雜,詩學匱乏。無論結果如何,對偉棠或英傑,以致其他入圍詩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香港有詩,生活中,甚至說,生命中有詩。


(本文為作者之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總評原稿,稍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