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遊走於真實與虛構的香港

符合社會標準、努力向上,以及反思人和城市之間的關係,這兩種價值觀不停透過二十七篇小說中重複出現而又不盡相同的角色——「她」、「他」、「池」、「馳」的交雜中呈現出來,而總有其中一個角色會不時關注香港急速的變化、留戀過去。

IMG_2933.jpeg

文/周怡玲

由小思引領的《香港文學散步》使「香港」、「文學」、「散步」概念始形成及推廣,漸漸出現更多地區文學、香港散步的活動及創作,近年香港中文大學研究中心更有「走進香港文學風景」計劃,出版了《疊印──漫步香港文學地景》「港島及九龍篇」及「新界篇」(二○一六)等。從小思的概念形成,到中大著手將「香港文學散步」落實至在地推廣如「香港文學深度計劃」,浸大亦有「香港文學散步導賞員」培訓計劃,發展成熟。今次談及的趙曉彤《步》,就是在任職文學散步員這份工作時,慢慢寫成的。

IMG_2936.jpeg

在趙曉彤之先,早有人踏過香港土地,寫下年代的印記,貫徹了「香港文學散步」的精神,而短篇小說集《步》就是文學散步的其中一個結出的果實。

 

「步」這個書名簡單而有力,如果撇開書中的故事情節不談,單單從角色的視覺來看,彷彿跟角色一同遊歷香港十八區的人、地、事,像一幀香港版「清明上河圖」,探察微小的眾生日常。《步》二十七篇小說的結構不像其他地區文學書以典型的十八區分野,反倒是分成四輯:「旅人」、「喃喃」、「島歌」和「行李」,分別配上四首詩,四輯中的小說將香港城、鄉的面貌一一帶出來,有學生疲於學習、考試而遊走於彩虹、牛池灣,有單親母親疲於工作賺錢而母女僅餘的相處時光在於步行九龍灣的新舊建築之間,也有從小鴨的步行而見證薄扶林村多年來由向海的山坡發展成村落、牧場、商店等變遷……在城市發展急速的香港,舊事舊物不停消失、拆卸,可能不過數年甚至數月,重臨舊地卻已物換星移。在小說角色的步行和時間流轉中,不難發現時時充斥著兩種價值觀的並列──追求物質生活和追求人生價值。例如,〈將軍澳〉的她和池都同樣住在尚德邨,能望見無邊無際的海洋,她是年年考第一、立志考上大學的好學生;池則不重學業、經常在思考「靠海的地方為何愈建愈多我們一輩子都買不起的住宅?」最後她終於考上大學、在海邊她買不起的住宅替別人補習。小說中她和池是兩個相反的設定,老師眼中的勤奮向學好學生和不求上進的壞學生,但小說的結尾她花盡力氣考上大學仍然買不起海邊的住宅,彷彿在遙遙回應小說前半部分池提出對海邊建豪宅的反思。符合社會標準、努力向上,以及反思人和城市之間的關係,這兩種價值觀不停透過二十七篇小說中重複出現而又不盡相同的角色——「她」、「他」、「池」、「馳」的交雜中呈現出來,而總有其中一個角色會不時關注香港急速的變化、留戀過去。

IMG_2934.jpeg

 

小說不時充斥街道景物的變遷,作者也在後記自言希望透過此書「記錄香港」。以小說情節虛構的角度而言,這本書記錄香港地貌的描寫未免太過真實(真實得令不少讀者懷疑小說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在處理真實與虛構之間,《步》的確花費了不少工夫。在不同的小說中,或旁白,或出自角色口中,或內心獨白,不經意地帶出該地的歷史背景,令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了解到該地的前世今生。而隨著角色的遊走街道,亦伴隨情節發展和推進,每一次觀察、記下街道上的人與事,薄扶林村與牛奶公司,上環太平山街與鼠疫,觀塘與工廈,美孚與荔園,梧桐河與農田,等等等等,彷彿還未來得及記錄,轉眼就已消失。除了趙曉彤的文字之外,《步》的圖像處理同樣也兼顧了真實與虛構。每一篇小說都同時以四色印刷配上了何幸兒的版畫,以及EL的攝影,分別以兩位的創作重新演繹趙曉彤描述的地方,版畫繪畫的圖像是虛構,攝影則是記錄現實,呼應了趙曉彤小說中「記錄香港」中真實與虛構並存的處理。

IMG_2938.jpeg

 

人與城市的關係向來是不少文學作品關心的主題,特別是建築物拆了又建,歷史不停被(刻意)遺忘,大家記憶中的香港,近年或許都已由藥房、藥妝店、金行、水貨客、旅客等佔據,誰又記得十年、二十年前,你家樓下的景象是怎樣?近來全球疫情嚴重,人人留在家中,店舖生意慘淡,陸續倒閉,說不定不久之後香港街道的面貌又會截然不同:他日疫情轉好,各項大白象工程與樓盤建成,店舖倒了又開,彷彿一眨眼就換了個新景象,一切重新洗牌,對街道的記憶又再朦糊。在香港還未變得面目全非之前,《步》正好提醒我們,香港的過去是怎樣,香港的現在是怎樣,而我們希望香港的未來又是怎樣。

IMG_2939.jpeg

作者簡介,周怡玲,現職編輯,沒有想像就不能活下去,所以很喜歡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