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創意寫作:文字在現今社會的價值

趙教授形容現在是「寫作新浪潮」,雖然形式或思維上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大家應多讀文學作品,學習如何用文字說故事,良好的寫作能力在現今仍是非常重要的。

文/墨餘

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國際研討會閉幕禮,本會主席馬世豪博士(圖右二)及本會顧問吳美筠博士(圖右三)與會議籌委會主席梁慕靈博士(圖右七)及其他成員合照。

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國際研討會閉幕禮,本會主席馬世豪博士(圖右二)及本會顧問吳美筠博士(圖右三)與會議籌委會主席梁慕靈博士(圖右七)及其他成員合照。

香港公開大學主辦的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國際研討會於5月20-21日舉行,在開幕禮上葛紅兵教授發表線上演講:〈從描述、表述到創作——創意寫作視野下小學寫作教學進階新論〉,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教授趙崇基博士同時進行現場演講,講題是〈創意寫作新浪潮:用畫面講故事〉,兩位專家的分享令我們重新反思文字、創作、以致文學教育。文字是我們日常生活必定會接觸的事物,而創作則是建基在文字基礎之上,而文字創作又如何影響社會呢?

從小學創作的教與學開始

葛紅兵教授認為文字創作可以從小教育培養的。葛教授從現在小學的中文課堂開始說起,小學中中文課堂的作文主要以「習作」來要求,使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直接把「模仿」合法化;「模仿」雖然是學習寫作時非常重要的訓練方法,但並不是作文的寫作手法,但不少老師卻推崇「模仿」,讓學生根據「範文」模仿和改寫,更嚴重的是把「範文」當成格式文法,更要求學生一定要遵從「範文文法」。葛教授認為這種的學習寫作方式會扼殺學生的創作。此外,現在學生往往缺缺讀者意識,大部分學生在創作課時只知道作文是給老師看的,作文的目的就是為了作文,沒有創意寫作學視野下的真切的「讀者」意識的介入,多數孩子作文沒有真正的「讀者意識」,而是不由自主地把老師當成了唯一讀者,沒有讀者意識的所謂「表達」是沒有指向的表達,沒有「讀者意識」的交流是「偽交流」。葛教授亦指出老師需讓學生明白要讓學生知道甚麼是「見聞」、「感受」(非虛構),甚麼是「寫下、「想像」(虛構),發展出描述能力,寫作可以用想像,也可以用寫實;而虛構並不是作假,亦需遵守規律。

葛紅兵教授發表線上演講。

葛紅兵教授發表線上演講。

葛教授提出三個小學生學習創作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描述:寫真、第二階段表述:真心、第三階段創作:直面虛構和非虛構。在第一階段,是讓學生逐步發展出描述能力,完成第一步通過主體對客體的「客觀」觀察進而形成「描述」的基礎。第二階段是讓學生發展表述能力,學生可基於客觀的描述而對所描述的物件發表主觀的看法,給予價值判斷等,學生需「表述」主觀感受、情感傾向、價值判斷等的能力,描述和表述的能力,在這兩個學段,大致對應的都是非虛構對象。有了描述和表述的非虛構寫作能力作為基礎之後,便應該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權能」,這便進入第三階段:創作。同學可過虛構來表達,綜合運用描述、表述,然而學生的內容是虛構的。如果說,之前在描述和表述學段階段,學生的寫作還是針對具體的身邊可觸可感的「想像讀者」來進行的。在第三學段,孩子就要建立更廣闊的「無名」的大眾讀者意識。

文字創作最終輸出的改變

趙崇基教授則以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從個人再看現今世代文字工作的改變。趙教授笑指自己年青時是「不太廢」的文藝青年,喜愛文字創作和閱讀。在中學畢業後堅持讀文學,到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師從黃文興、張漢良等現代文學作家。在創作上他從作家們學到了在創作上的嚴謹,影響了他往後的創作。趙教授在台大時擔任電影社社長,而那時剛好是台灣電影新浪潮,訪問了不少著名導演,令他有想做導演的想法,畢業後回港在電視臺工作,九十年代轉到電影界發展。趙教授經常被問及讀文學為何去拍電影?他認為文學與電影才有最大關係。古今中外的文學,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當中的原素,如愛情、義氣、復仇等在現代的電影中比比皆是;電影是用影像說故事,而劇本的文字是電影的基礎,當你有說故事的能力,便能寫好的電影,拍出好的電影,文字與電影其實密不可分。

趙崇基教授以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

趙崇基教授以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

趙教授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現今學生學習寫作動機與過往不同。以前學習寫作的學生,可能是想做作家、記者,希望用文字來表達。但現在的學生不止滿足於文字,文字作品不是最終的「成品」,他們學習用畫面講故事,把文字再轉化成其他媒介如影象、動畫。趙教授認為現代的寫作成品不再局限於文字作品,如他在大學教授編劇班,對學生的文字是沒有要求,文字雖然很重要,但不應用文字功力質疑劇本的質素,因為劇本注重的是如何把故事說好,而劇本最後的成品會轉化成各種類型的媒介,如電影,不是單純的文字作品。但好的導演和編劇都學懂如何用文字表達劇本,而良好的文學根底有助構思電影的起承轉合和情節,但要留意的是劇本寫作重要的是畫面,電影是要用畫面打動人。

趙教授認為今天寫作人的目標是「新媒體」,他們的寫作目的與過往有所不同,如一位小說作者,最終目標是希望賣出小說版權,從而改編成電視電影,以賺取版稅收入;與過往文字的最終目的是出版成書有所不同,寫作的純粹性與以往有別。現在寫作的最終目的不再是「文字」,更可能是轉化為文字以外的成品,如電影、電視、廣告、網台、公關宣傳等。同時亦因新媒體時代的降臨,文章配合網絡生態,思維亦同樣改變,短小精悍的文章才有人看,而且文字更需配合影像與圖片。趙教授形容現在是「寫作新浪潮」,雖然形式或思維上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大家應多讀文學作品,學習如何用文字說故事,良好的寫作能力在現今仍是非常重要的。

文字創作是現今社會上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而創作是可由小培養,通過由中、小學建立基礎的文字創作能力,再到學院與社會上發展符合個人期望的創作。文字不會因時代進步而死亡,只是以不同形式出現。即使在新媒體時代,文字都會有其價值所在!

ddff0dc8-418e-4cac-a2d4-74c198dd22e4.JPG

作者簡介:墨餘,喜愛文學,偶爾發表創作和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