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嚴瀚欽《碎與拍打之間》

詩集名字是《碎與拍打之間》來自〈2020平安夜傍晚與S在九龍碼頭談詩〉。這詩值得細讀,來讓我們更了解詩人的旨趣所在。開首第一句斬釘截鐵︰「這不是一座飄雪的城市。」但行人卻不知何故,聲音變白了,由影像到聲音的白,詩人展示技藝·「卻比別處更響亮一聲。」這城市也許不冷,但應該發生了一些事情,打破了平靜。

文/王日

嚴瀚欽是一位年輕的詩人。在序詩他對讀者的態度有點游移,「其實你沒有必要/刻意解讀的我的荒謬感」,又說「造浪者和觀海者之間/是海」,如果讀者是觀海者,詩人是造浪者,中間總是隔著海的,觀海者其實應該觀浪,這是刻意的錯置。

 

什麼都錯了

 

為什麼作者和讀者這樣難接觸呢?「駛向你,逐漸怠懶的專注力」,好像總是達不到溝通的彼岸。然而,詩人到底是友善的︰「可是親愛的我沒有忘記/你也曾願意耗用許多個夜晚/解讀精心安置的斷行和荒謬感」。

 

讀者於是就被提示留意斷行和荒謬感了。作者忽然又殘忍起來︰「讀詩的心/是否仍舊癡迷於搖晃的調子/感歎漁舟已晚?作不捨的訣別?」詩人寫作時,是有假想敵的,他不喜某種抒情,某種造作的情感。青年愛恨分明,很正常。

 

詩集共分六輯,意象先行,敘事較輕,作者設定的空間較廣大,有時在歐洲,有時在我們的城市,有時在高空,或者宇宙,讀者不容易進入,但不難有一種奇異而有點清冷的感覺。感到好多東西都不對頭︰壞日記,某些年份、失事。這不是正常運作的詩空間。

《碎與拍打之間》是年輕詩人嚴瀚欽的第一本詩集。

 

細讀詩觀

 

詩集名字是《碎與拍打之間》來自〈2020平安夜傍晚與S在九龍碼頭談詩〉。這詩值得細讀,來讓我們更了解詩人的旨趣所在。開首第一句斬釘截鐵︰「這不是一座飄雪的城市。」但行人卻不知何故,聲音變白了,由影像到聲音的白,詩人展示技藝·「卻比別處更響亮一聲。」這城市也許不冷,但應該發生了一些事情,打破了平靜。

 

的確是。陽光碎了,仍熱,但不是過去那種狀態。之後,卻又好像一切如常,「船依舊有船的生活,一如人有著人的網」。人是想自由的,但人要做人,像船要做船,不免在「網羅」了吧。作者其實是有古典成份的。

 

「而碼頭與拍打之間/碎與拍打之間」是值得玩味的。「之間」是指海嗎?碎是碎了的太陽嗎?是太陽的碎片掉了在海裏,隨浪拍打至岸?這令人想起溫度,太陽和岸之間的海,熱了起來。

 

詩人是魔術師,他要降溫了。「五角雪不知如何把菱狀的輪廓/安放在城市發燙的指尖」很尖利的雪,很尖利的手指,是冷與熱相遇時的混亂狀態。

 

沒錯,作者特別喜歡極端之間的衝撞︰「虔默的呻吟聲」。它來自冬的腹部,它升起了。想起一個溫暖的孕婦,離開她身上的氣體,也許仍有微溫。

 

回到現實的世界。詩人和S在海邊坐下,尋常的吹風。下一句詩人又加速了。「放逐所有關於鹿的遐想」。思想在奔馳,緊接下一句的消逝的人和注定消逝的人就好像沒有分別了,速度一樣。詩人對速度很敏銳,他忽然減速︰「愛過的日子和/未曾愛過的日子/此刻都變成了語言的鏽跡」。慢下來,剝落、待雪,精彩的結尾︰「抒情的可能」。

 

又來到海了。那種溫度、那種盛滿碎片,那在碎與拍打之間的,原來是造成我們的心。這心有目標,有執著︰「還是會為一些待渡的乘客選擇飄蕩。」在行人和浪之間、哭和浮沉之間,來了幾個接軌,陸上(行人)和海接上了。有聲(哭)和無聲(浮沉)接上了。

 

全詩最後以「堆積出應景的詞語/造一架永不泊岸的玻璃船」作結。這個結尾是一種轉化。轉化了全詩的模稜兩可狀態,詞語成了,應景的,堆積和造都是建設的,唯「永不泊岸」卻是懸置了。詩人好像猶豫太多,玻璃船是玲瓏剔透他未必受得了。就像詞語若太透明,他也受不了。這是作者一首對自己詩觀的陳述,也是全書貫穿的旨趣。這也形成了詩人的獨有品質,但這形成了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永不完滿。也許,詩人會對此感到興奮。

 

筆者觀到的浪是這樣了。我們和詩人之間始終隔著一個海。詩人會同意吧……





作者簡介:王日,愛書人,鍾情文學和哲學,愛看書,但也怕被書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