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港漂張愛玲——品讀《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二十五日,香港保衛戰打響,到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英軍投降,香港淪陷,在這之後是三年零八個月的艱難歲月。亂世裡張愛玲的閱讀經驗是怎樣的?黃心村教授為讀者重新整理了張愛玲在戰時香港的閱讀文化脈絡,還為大眾提供了一份難得的張愛玲當時閱讀過的文學作家清單,例如西方文學裡的莎士比亞,白朗寧,拜倫,蕭伯納,狄更斯,哈代,簡奧斯丁,毛姆,勞倫斯,斯黛拉本森等,成為本書的第一個開篇亮點。這些作家的作品也深深地影響和滋養了張愛玲日後的創作。

文/王抒玉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是港大比較文學系的黃心村教授最新出版的學術著作,本書以張愛玲在港大求學時的經歷為突破口,從五個不同的章節重新拉開對張愛玲的研究,揭示她與香港這座城市的關係,重新討論張愛玲的這段戰時特殊的港漂經歷對她一生創作的影響。

本文將以黃心村教授的這本《緣起香港》為契機,結合前四章內容(主要是講述張愛玲在香港大學求學階段的求學過程),來重新談談我眼中的“港漂”張愛玲和她的文學世界。

一個輕快的夏天

1977年6月,張愛玲給遠在香港的摯友宋淇,宋鄺文美夫婦寫了一封信,「前兩天在附近那條街上走,地下又有紫色落花了,大樹梢頭偶然飄來一絲淡香,夏意很濃。每年夏天我都想起一九三九剛到香港山上的時候,這天簡直就是那時候在炎陽下山道上走著,中間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片空白,十分輕快。」

黃教授在開篇第一章引用了這樣一段文字,她說如果拍成電影的話,此刻應該是一個空鏡頭,一片澄藍的天,一絲微風的顫動,間或飄下幾片花瓣。鏡頭隨著樹影晃動,更隨著手持鏡頭的人下坡疾走而搖動,四周的寂靜裡都是聲音。可以看出,對校園讀書生活,當時的張愛玲是充滿期待的。

戰亂燈火下的閱讀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二十五日,香港保衛戰打響,到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英軍投降,香港淪陷,在這之後是三年零八個月的艱難歲月。亂世裡張愛玲的閱讀經驗是怎樣的?黃心村教授為讀者重新整理了張愛玲在戰時香港的閱讀文化脈絡,還為大眾提供了一份難得的張愛玲當時閱讀過的文學作家清單,例如西方文學裡的莎士比亞,白朗寧,拜倫,蕭伯納,狄更斯,哈代,簡奧斯丁,毛姆,勞倫斯,斯黛拉本森等,成為本書的第一個開篇亮點。這些作家的作品也深深地影響和滋養了張愛玲日後的創作。

張愛玲在港戰期間被派到臨時診所做救護,之後被轉入了般咸道上的馮平山圖書館內,於是她有了一個機會能夠海量地讀,讀到將生死都置之度外,《爐餘錄》裡面有一段文本可以感受到張愛玲閱讀之投入程度。「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場現形記》,一個炸彈下來,還要眼睛做什麼呢?」可以說在港留學時期的閱讀歲月給了張愛玲一套豐富文本的參照系統以及直面戰爭的經驗,成為她日後寫作生涯中的資源儲備。

馮平山圖書館。

張愛玲和她的港大老師們

全書的二、三、四章節則分別向讀者敘述了張愛玲在港大求學時候的老師們,包括歷史學科年輕的弗朗士教授,張為這個歷史老師描述過一副畫像,說他有孩子似的肉紅臉,瓷藍眼睛,下巴是圓的。當說到他在戰爭中的死,張又是這樣說的,無奈而悲憤,“他死了,最無名的死,一個好先生,一個好人,人類的浪費。”

同樣對張產生影響的還有當時港大中文系的許地山教授,身為文史大家,有研究學者一致認為落華生在一九三五年的長文《近三百年來的中國女裝》直接影響了後來張愛玲的舉世聞名的那篇《更衣記》。張愛玲對事物細節細緻入微的觀察,對日常生活的興趣,熱衷於對流行文化進行討論,這些和許地山頗有相似之處。

一九三零年的香港是一塊養成國際學者的寶地,無論是張愛玲,還是她的老師許地山,弗朗士,他們相遇於港大,在此施展他們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才華,充分利用香港處於東西交流門戶上的優勢地位。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定位給了他們一個視窗和舞臺,成就了他們的學術與寫作之路。

1941年香港大學文學院師生合照,圖片來自香港大學官網。

結語

縱觀全書,這本書為世人瞭解張愛玲提供了一段戰亂時期的人文經驗,娓娓道來的文筆帶我們重新回顧了那段可以一品再品的張愛玲的港漂時光。像作者於書總結所言:「張愛玲的香港是起點也是路程,是途徑也是框架,曾經埋下的每一條線索,都將提領起一個繁複的世界。」



作者簡介:王抒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現為教育工作者,媒體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