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香港文學的夢囈碎語——《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

而廖偉棠則刻意把自己的問題隱去,以散文的手法,把受訪者的經歷表現出來。讓讀者不知不覺會感到受訪者不再是受訪者,彷彿是站在你面前,跟你分享著自己的事,把對香港文學的夢娓娓道來。

《浮城述夢人》書影

《浮城述夢人》書影

【港人字講:朱嘉榮】在香港,一直有很多作家的夢紮根於此,地方、人、文學的關係密不可分。廖偉棠早前詩集《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讓詩與香港融為一體,嘗試在香港文化歷史添上一份詩意,而這次的《浮城述夢人》又是《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的另一種變化。在序中可見,他這次不以作家身份,而是像催眠師般,引導出他們紮根於內心的夢,藉此以段段夢囈組成香港文學的歷史。是而這次在《浮城述夢人》中,讓十七位香港文學作家、詩人,把詩與夢一同喃喃說出,如詩的夢,如夢的詩。

  在每篇訪談中,廖偉棠都刻意把自己隱藏,扮演著低調的催眠師,悄悄喚醒受訪者的夢。這不同於一般人物訪談,往往只以問題與對答的承接表達受訪者的想法,給讀者條理分明的感覺,往往令讀者難以投入。而廖偉棠則刻意把自己的問題隱去,以散文的手法,把受訪者的經歷表現出來。讓讀者不知不覺會感到受訪者不再是受訪者,彷彿是站在你面前,跟你分享著自己的事,把對香港文學的夢娓娓道來。

  雖然廖偉棠扮演著低調的催眠師,但仍可看出他的蹤影。他在每篇的開首先說出自己對作家的印象感情,如在訪問蔡炎培的一文中,開首表達出自己對蔡詩人的喜愛,欣賞他的直性與熱情,然後藉此慢慢引入蔡詩人的回應。以及在每篇訪問之後都附以一些作品,加以點評,而且所選取的作品均有其代表性,如在也斯的訪談中刻意選了〈樹之槍枝〉,這首詩是也斯少年時期的作品,從未正式收入詩集。詩如其人,廖偉棠希望透過此詩,讓讀者能夠從詩中的字裡行間感受到也斯青年叛逆個性的一面。這樣愛夢者一來可以了解善夢者的夢外,還了解到善夢者的風格特色,令整篇訪談錄更加豐富。

  文學離不開生活,書中每一段夢,都講述了該作家如何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生活。例如在阿藍的訪談中,與其說是文學的奮鬥,倒不如說是人生的奮鬥。阿藍兩歲由內地來港,從此展開香港的奮鬥史,由童工到雜工,由的士司機到詩人。在阿藍的生命中,就是這樣悄悄把自己的靈魂,灌進詩中,把詩寫活。若阿藍不正是在香港有這樣的經歷,他的詩又怎能表達出對低下階層的感同身受,成為香港的「工運詩人」?  

  在整本訪談錄中,不難發現刻意寫進去很多當年香港發生的大事。例如在不少作家眼中都有提及在六七暴動前後的生活,例如胡燕青在當時居住長洲,親眼看到「土製菠蘿」,以及她最欣賞的主持林杉在車中被火燒死,成為當時言論自由受打壓的標誌事件,這些事情慢慢令她明白甚麼是「文革」。另外,葉輝也正因在六七暴動前後長期留在徙置區的青年中心,而開始接觸了詩,由何其芳、馮至的詩集,引領他踏上香港文學的路。許迪鏘也表示在六七暴動後的「七七大示威」成為他的一個轉折點,他說從那天開始了解到殖民地政府的本質,亦開始討厭日本人。這些香港歷史上的大事,都影響了當時他們的生活,亦形成了他們日後創作的路。

  香港一直被喻為文化沙漠,在商業環境下文學創作已被忽視。看畢十七位作家的夢囈,他們都有共同點——對香港文學仍然抱著熱切的心。一眾作家不忘當初夢的源頭,各人為著不同的原因,在香港默默播下文學的種子,發芽再成長。就像北島相信,「商業化總會讓某些年輕人產生逆反心理,要給他們拓展創造與想像的空間。」總會有一班新的年輕作家,在這樹蔭下茁壯成長,希望將會有新的作家嘗試創作更多這樣的香港作家訪談錄,把每一代香港文學的夢囈記錄下來,一起為香港、為文學的繼續打拼。

朱嘉榮.jpeg

 

 

 

 

作者簡介:朱嘉榮,香港公開大學中文系學生。第十屆香港文學節徵文比賽公開組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