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香港文學,教育大學,詩會

時光為你念的詩穿越 ──回顧教大「駐校作家」計劃詩歌朗誦分享會

人和詩的存在是美麗的,
人的存在便是詩意的存在。
為什麼還要追問詩的用處呢?

詩歌朗誦分享會的駐校作家人吳美筠博士與詩人合照

詩歌朗誦分享會的駐校作家人吳美筠博士與詩人合照

文/楊展桃

 

香港教育大學今年的「駐校作家」計劃,由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學化學系、薪傳文社合辦,本年度邀請吳美筠博士光臨指導學生創作,推動文學創作風氣。2018年10月25日的下午,作為「駐校作家」,除了在校內講解新詩、指導創作外,吳美筠更策劃公開的詩歌朗誦分享會,邀請了六位詩人,齊聚香港教育大學,包括王良和、關天林、徐竟勛、曾淦賢、潘家蕤、馬世豪。詩歌誦分享會為計劃的最後一項活動,並由計劃統籌譚志明博士擔任主持。

 

分享會以穿越為主題,各詩人朗誦了自己的詩歌和闡述創作的理念,帶領聽眾在文字間來回穿梭,欣賞詩意之美,加上主持與詩人及在場觀眾生動對話,敲問創作來歷,妙語連珠,打破詩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體會詩歌的如何穿越時空。

 

從〈李節街〉的香港詩意開始

 

活動以短片《文化多面睇──香港的詩意》作為導引,為這次新詩分享會揭開發人深省的序幕。片段為吳美筠的電視專訪,內容是關於她寫的〈李節街〉一詩的心景和用意。她從李節街的重建,思考貧富懸殊、城巿的更替與規劃等問題,並反抗不公義的地產霸權,以及詩歌在這世代的意義。

 

詩人王良和朗誦作品〈重操故業〉

詩人王良和朗誦作品〈重操故業〉

緊接是王良和朗誦一首未收錄在詩集的作品〈重操故業〉。他本身是教大副教授,以夢境作主題,回憶起他往日在中學執教的逸事。王良和採用了獨白和對話,輔以口語化的詩句,描繪了一次於國外旅行時做夢的經歷。夢中他回到過往在中學任教時與一名學生的對話,我們在對話、衝突中可以看到老師處於一個較弱勢的位置。「我惶恐不安,我一把摟著他連聲道歉/我說對不起老師很久沒踏進教室了老師自制力不足」、「我惶惶不可終日,我一把摟著他連聲道歉/我說對不起老師不是左撇子可冥冥中有一股邪力移動我的左手」。這些詩句不禁讓我們聯想到現今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雙方的地位的變化、矛盾。這首詩歌的故事性比較強,反而突出詩人的內心世界的張力,以及所傳達的信息。

 

詩人關天林朗誦作品〈勝雪之雷〉

詩人關天林朗誦作品〈勝雪之雷〉

然後是詩人關天林朗誦其〈勝雪之雷〉:首節借雷雨的景象起興,述說他整夜失眠導致紊亂的思緒。詩人借不停的轉換視角來增加其思緒混亂的感覺,如每一節都切換一次視角──俯視和仰視。尤其詩的第一、二節借助俯視山脈的分佈形象來借喻神經系統的縱橫交錯,好比他當時的思緒不停跳躍。詩中提到「但在石化之前/可否盡量軟化周圍的高山/讓它們紮根的灼痛神經放鬆/得夠深才蔓延,才彌補──」。而且詩中採用了不少的對比詞,像「白」、「黑」、「石化」、「軟化」等,這讓讀者不禁聯想到現實和記憶/想像的對比,增強詩的張力。詩的尾節就好比雷雨的落幕,混亂的思緒也隨之回復清晰。

 

年輕詩人的來回穿梭

 

年輕詩人徐竟勛朗誦作品〈沙龍〉

年輕詩人徐竟勛朗誦作品〈沙龍〉

教大學生徐竟勛是現任薪傳文社社長,與聽眾分享〈沙龍〉一詩。詩人以小序講述照相機開啟的狀態來吸引讀者進入詩境,以拍照時的一個聚焦動作渲染全詩的氣氛,帶出焦點在人身上。詩中多次出現「如常」一詞,讓讀者有一種一切如常的錯覺,但我卻認為他是希望借「如常」一詞來強調一切都不如常了。詩句是這樣寫道:「你的眼神,緊接另一個眼神/或會變成下一個剎那」、「抱歉,就讓我如常地缺席」、「如常的我,如常猝逝」、「抱歉,就其實像我這樣的一個盲者/無法如常,駐足停留」、「如常的虛妄之中 讓我想像你,然後失去你」。

 

年輕詩人曾淦賢朗誦〈克麗泰〉

年輕詩人曾淦賢朗誦〈克麗泰〉

詩人曾淦賢則朗誦其〈克麗泰〉。〈克麗泰〉的語域跨度非常的大,穿越無盡的大海,直視神的存在。詩人採用了一個非常淒美的希臘神話故事為題目,卻告訴我們詩旨和題目沒有直接關係。詩中出現多個人稱代詞「我」、「它」、「祂」、「他」、「我們」,但這些代詞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指稱,導致詩的朦朧性大大增加。詩中這樣寫到「有一個神祉坐在島的中央/俯視我/仰視它/祂撥動臂膀,玩弄造物/誕生的時候,祂安排世界去踐踏他/若有人相愛眼睛互相凝望,訴說諾言/就掏開一個深坑,命令海水淹沒他」。另外,詩中的長句比較多,分佈比較均勻,所以詩的節奏是比較慢,最後一節的後半部份更使用了連續長句,使詩的節奏變的更加緩慢,帶有餘韻。

 

年輕詩人潘家蕤誦畢作品〈我比你更早知道〉後,王良和隨即邀請大家一同朗誦該詩

年輕詩人潘家蕤誦畢作品〈我比你更早知道〉後,王良和隨即邀請大家一同朗誦該詩

之後出場的潘家蕤,是教育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其作品〈我比你更早知道〉頗為成熟,獲挑選出來分享。詩捕捉了香港人清晨的景象,加入自己的生活感悟。他認為詩中「誰的傾聽不來自耳蝸/窗外的蝸牛慢慢爬過/像每日下樓梯一樣」,是詩中最能表達情感的三句。利用了有聲響的耳蝸和寂靜無聲的蝸牛爬行動作,作強烈對比,好比我們在鬧市中靜靜的傾聽著其他人的言語,從而進入他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正在經歷的。另外「蝸」和「過」韻腳諧協,讓這兩句詩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詩人馬世豪則朗誦作品〈踏進耶路撒冷〉

詩人馬世豪則朗誦作品〈踏進耶路撒冷〉

馬世豪則以〈踏進耶路撒冷〉,帶領聽眾穿越古今。詩人借到耶路撒冷旅行的一次經歷來描述這地方的古色古香,彷彿時光並沒有侵蝕這地方。這首詩的時空是非常跳躍的,跨度非常大,從現時──千年前──八百五十年前──現時──想像的另一世界。「我想像,那位剛剛慶祝一千歲生日的居民/穿著古典的衣服/向我介紹耶穌走過的苦路」、「我想像,在早上/聖墓教堂大門前的空地/那個保管門匙的家族後人/如他祖先一樣/重複八百五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然後,遊人亦重複/八百五十年如一日的參觀和祈禱」。這些重覆、單一的句式也在告訴我們耶路撒冷這個地方千年如一日。詩中最後一節更讓人產生無窮的聯想,詩人「開始懷疑有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我」。

 

三種寫詩的狀態

 

壓軸的是駐校作家吳美筠博士朗誦她三首詩作,並藉此提出創作現代詩的三種面向:獨語體、對話體和現代主義。〈下班的老師〉這首詩表面上使利用淺白的文字,卻處理一般語言無法面對的狀態和情感,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領略詩中想傳達的處境,從而反思教育體制。詩作靈感源自詩人與孩子之間的親子經歷,從詩人的主體出發,呈現內心複雜的狀態,時空亦在不經意間跳接,是一首獨語體詩歌───

駐校作家吳美筠朗誦作品〈下班的老師〉

駐校作家吳美筠朗誦作品〈下班的老師〉

 

「車廂上的老師倦極地睡去

把沈重的肩頭挨在

不知名的乘客上,直至

手抱的課程大綱和教學報告剛改過,直至

到站了

也忘記下車,直至

兒子趴在她的胸膛

陪伴著緊閉眼臉的媽媽

等媽媽講動聽的故事

不動聽也可以

……等她檢查

殘忍的家課冊

像等剛從手術室出來的病人甦醒」

 

這些句子強調教師和孩子之間的相互等待和陪伴失衡的問題。另外,全詩的詩句比較短,詩的節奏變得飛快,顯示問題的急迫。最後,詩人引用了朱光潛的悲劇美學觀,說「當人們在面對最坎坷,最悲哀的時候,人會產生向上的力量。」呼籲大家可以用詩來處理一些情感的宣洩和提升自身的情感。

駐校作家吳美筠朗誦作品〈拉鍊〉

駐校作家吳美筠朗誦作品〈拉鍊〉

 

〈拉鍊〉是一首以女性主義書寫的對話體詩歌(詩人不在意抒發自己情感,而重在發現世事世情,與之對話。)──注重事件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隱含哲思。這首詩的創作肇始自一則社會悲劇──發現棄嬰案。吳美筠對此感到不忍,便運用形象化的想像,描述了嬰兒從無到有的過程,以加強對嬰兒棄置者的控訴、指責。到底誰棄置嬰孩,詩沒有明確表示,但詩人滲進另一社會事件的意象,比喻性侵犯的殘忍,加強對事件的控訴和指責,又把嬰兒的胚體成形,生命被棄離連結來寫,產生另一震撼性對照。

 

「曾經

有人包圍他如同

等待成長的珍珠

如同

養在水中的蚌

子宮內的胚胎

直至

她坐在馬桶上抽泣

在唯一屬於她的座位

流放了尿液帶著血塊

像破殼的瓜

不能癒合

因為曾經

有人

用力量和慾望

把陰唇拉開」

 

詩人表示因為心碎孤雛命運,雖極滿意這首詩,卻是最不想見到這類詩出現,因為最不想有寫這類詩的需要。

 

〈向陽的陰笑〉是一首結合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而成形的詩,暗諷現今社會梵高〈向日葵〉的名作只淪為拍賣場上一個高昂的價格數字,不少藝術家的創作已失去初衷,到底為抒發自己情感思想而創作?還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創作?「我不知道梵高怎樣把葵花籽吃掉/那朵早已耷拉著頭顱的向日葵/怎樣盆成致富的首選收藏/我更不知道普羅旺斯如何熬出津津的魚湯」這節,透過顛覆語序,大膽語言延伸到陌生的遙遠的內心角度,詰問藝術的初心。作家認為現代主義的詩質是不怕陌生化,不怕生澀,不避驚人可怕的意象,大膽呈現孤獨,棄離,絕望,強調詩的自我意識的維度。詩人有時會把時空扭曲、變形、延伸、跨越,有時是漫不經心的,有時是與當前的時空作對抗,有時相互侵犯、顛覆,藉此來尋找那些詩人最深層的,最陌生,最難懂的內心情感。

 

詩歌朗誦分享會上參加者的掠影

詩歌朗誦分享會上參加者的掠影

是次活動,參與詩人眾多,有教大師生,有來訪的年輕詩人,出席觀眾除了一眾同學,也有為詩人專程而來的讀者,濟濟聚首於教大,全因駐校作家吳美筠博士的精心策劃, 正如她所言,了解詩人非易事,希望借以詩會友、互相交流,讓大眾了解詩人的創作心理,學會解讀不同的作品,推動文學創作和評論的風氣。結束時,吳美筠表示對這次活動感受深刻,因為「人和詩的存在是美麗的,人的存在便是詩意的存在。為什麼還要追問詩的用處呢?」

 

 

 

楊展桃.JPG

作者簡介:楊展桃,香港教育大學語文研究三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