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擁有」的欲念與執念,與壓抑情感,更遙遙呼應那句「至少,我們擁有一無所有。」在面對無法擁有,或失去一段關係,小說角色心中的缺失無法填補,或許潛意識下米哈就是想透過減輕對外界發生事物的敏感度,將失去/無法擁有的孤獨和傷痛減至最輕,才令我閱讀他的文字時,有一種距離感。
文/周怡玲
讀米哈的《餡餅盒子》,一直有個疑問:為甚麼他的文字有一種距離感?
書中六篇小說,但無論是〈我與你與一隻狗叫布〉、〈一個失蹤企業家的傳記〉、〈塔克斯之役〉的「我」,還是〈渠王〉的「O」、〈牛人計劃〉的「B」、〈他們以後在夜裡相聚〉第三人稱的「I」,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情都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尤其六篇小說都共同面對的狀態──消失/死亡。〈我〉的父親、〈渠〉和〈他〉的妻子都死去,但主角在得知親人離去時,沒有悲傷、嚎哭的反應,反而藉I的口中說出,「我們真的太少想到死亡,生存已經夠我們忙了。所以到這些時刻真的來到,便感覺很陌生,很遲鈍。」這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城市生活的壓迫,延遲了對悲傷的感覺。小說前大半部分都在描寫角色面對生離死別時不慍不火的態度,看似不悲不喜,以為放下或根本沒放在心上,直到隔了一段日子,在小說結局,才發現主角終於忍受不了生活的缺口而要出走(〈我〉)、花了四十七年時間做免費渠王的工作原來一切都是復仇(〈渠〉)、失眠了數十個晚上後看色情影片而回想跟妻子做愛的畫面(〈他〉),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又順理成章的小說結尾,才感受到角色「遲來」的情緒所在,慢慢滲漏出來。令人不禁一問,到底哪種才是常態,哪種才是非常態?
同樣地,在〈一〉的P、〈塔〉的E和〈牛〉的雨忽然消失後,主角都好像與他/她們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論是陌生人也好,朋友也好,傾慕的對象也好,曾經跟主角有過關係的人,他/她們的消失,對其他人都沒有造成太大的憾動,生活依舊,正如陳慧的序所說:「為甚麼每個人都如此無動於衷?」「還是因為過度密集的樓宇間頻繁的重建,已將我們豢養成對龐然巨響與震動無動於衷?」像〈牛〉中雨的出現,使B萌生源源不絕的靈感,使他放棄藍領的工作,實踐「牛人計劃」的行為藝術夢想,但雨的突然消失與「重遇」,令B意識到自己終將沒有擁有過雨,他最終變成牛的物化象徵,連些微的情感變化也失去,而這種不斷壓抑情感的做法在全本小說集中不時出現。
書的角色之所以壓抑情感,或許跟米哈的文字有一種距離感有關;而他這種距離感,我想,或許小說〈我〉中引述的一句話能解答:「至少,我們擁有一無所有。」小說角色在建立與不同人之間的關係時,都無法真正擁有他們。〈塔〉的E以駭客身份入侵迷戀對象──已婚「歌手」的所有電器鏡頭而偷竊其私生活,最終因發現無法擁有歌手而自殺;〈他〉的妻子無法適應I居住的城市潮濕、擠迫、狹小的空間,二人因生活的磨擦而令感情變異,I寄情工作,避免正面關注妻子的情緒起伏,直至處理完妻子的身後事,一個人靜下來失眠,他才發現自己真正失去了;〈牛〉的B在雨的出現、突然消失、又「重遇」的過程間,更透過B的心理獨白直指「究竟我放不下甚麼,又執著甚麼?」「我根本由始至終都沒有擁有她」。當中「擁有」的欲念與執念,與壓抑情感,更遙遙呼應那句「至少,我們擁有一無所有。」在面對無法擁有,或失去一段關係,小說角色心中的缺失無法填補,或許潛意識下米哈就是想透過減輕對外界發生事物的敏感度,將失去/無法擁有的孤獨和傷痛減至最輕,才令我閱讀他的文字時,有一種距離感。
值得留意的,還有米哈對「父親」的執念。〈我〉以父親的日記、教誨,與「我」的成長經歷(遇上阿榮和丁)的敘事夾雜,父親希望「我」成為作家,而在阿榮的寫作計劃中拒絕寫作,最後又「寫成」這篇小說,其呢喃的口吻,與父親的日記交替,不難發現「我」對父親既抗拒,又渴求的情感;〈牛〉的B更活在父親的影子下,不時引用父親形容真正的愛人是「令你反胃想吐」,同時又「不能自拔」為擇偶準則,在交女友的過程中不停試驗對方會不會令自己反胃想吐。
米哈筆下父親的影響延續至其小說改編的舞台劇《湖水藍》,導演譚孔文將〈我與你與一隻狗叫布〉搬演。小說中「我」的內心獨白太多了,《湖》的處理就直接透過長大後的「我」來描述年輕時的「我」的經歷。不過舞台劇內心獨白直讀出來的處理,一來比例有點太多,二來因為故事基本上改編成分不多,基本上八、九成還原小說原文,對於「我」對不同事件的內心反應(除語言外)並沒有通過肢體動作或場景或燈光等交代,就有點遺憾;而演員極度投入角色,演出情感澎湃,與小說中角色壓制情感的表現,又形成一種對照。《湖》令我最驚喜,也是情感最激昂的處理,就是將《餡餅盒子》整部書中一直缺失的角色──母親,在結局加強。本來母親與父親離婚、在最後一天跟蒙在鼓裏的「我」相處的情節只是小說中段的一小節,作用大抵是突出「我」的成長背景,然而劇場改編卻執意抽取出來,放在「我」在失去一切後出走那完場部分,舞台上更以已成年的「我」的出走來面對當年的母親出走,二人出走的原因都是因為失去,彷彿二人的出走形成一種對照,令故事的層次/情感昇華至全劇的高潮,感情處理的濃度更是與小說截然不同。至少,在舞台劇《湖》中,「我」不止擁有一無所有。
作者簡介,周怡玲,現職編輯,沒有想像就不能活下去,所以很喜歡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