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睹過巴西球王比利來港那場球賽,他做出7個連環動作,成功穿越幾位紐卡素隊員,令球迷讚嘆不已。
足球同文學,大纜扯得埋
足球與文學,一動一靜,一急一緩,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在熱衷閱讀的球迷眼中,足球同樣是研究的對象,更是充滿激情的書寫對象。
6月24日下午,在赤柱體育館的室內五人足球場內,香港文學評論學會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四圍讀書會──由足球開一場「文學十二碼」。傾談過後,男生們穿著代表不同國家球隊的球衣,或有裇衫皮鞋,踢了一場斯斯文文、沒有球證也沒有罰球的文人足球盃。
香港足球的前世物語
書寫足球誌的莫逸風認為,香港足球的歷史值得被保留和書寫。2007年訪問了大埔足球員的故事,他與朋友黃海榮合寫《和富大埔•足可圓夢》。書一出,迴響很大——因為有關香港足球的書太少了。於是,他們開闊書寫層面,於2008年寫下《香港足球誌》,收集1968年到2008年香港足球的口述歷史。他嘆息,出書距今已十年,有些曾訪問的人已去世。再過十年,這批人將一一離開。所以他希望盡量保留香港足球的歷史。
他自稱不如資深球迷,很多精彩賽事沒經歷。比如,1975年6月24號亞洲盃外圍賽,香港對北韓的賽事,踢到3比3,要12碼分勝負,踢到13比14,最終北韓贏了。整場球賽踢了3個小時。傳聞當時在進球的一刻,整個屋邨都在震動。可惜,如此精彩的場球直播沒有保存下來,流失在香港足球歷史的長河裡。
這次讀書會的主持馬世豪博士十分懷念舊時用收音機聽足球講解。作為老師的他,曾向學生播放已故體育新聞主播伍晃榮,報導2002年世界盃英格蘭對阿根廷的分組賽事。儘管短短一分半鐘,學生的回應是,聽到那聲音和用詞,就彷彿置身現場看球一樣。反而現在的足球講解一點也不好聽,有時「好想mute咗把聲」。
參與者當中,有年過七十的蘇Sir,手舞足蹈地講述青年時代看球的趣聞。比如,他目睹過巴西球王比利來港那場球賽,他做出7個連環動作,成功穿越幾位紐卡素隊員,令球迷讚嘆不已。
足球與身分認同
硏究足球文化的容尚正指出:「如果足球比賽單以競技表現來衡量,歐聯決賽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球賽。但為什麼世界盃比歐聯決賽更加引人注目呢?因為世界盃涉及競技之外的因素——民族身分。實際上,足球也被賦予很多社會意義,會體現國家、地區、宗教等層次的身份認同。」他分享了一次在歐洲旅行的經歷。那時他看完曼聯,路上有人看到他穿著球衣,便聊起足球,說他沒有去看曼聯,寧願支持他們小鎮的球隊。小鎮球隊不一定比曼聯好看,但他懷著強烈的地區歸屬感。首次參加讀者會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劉家宜十分認同容的觀點,打趣說,去旅行跟陌生人聊天,第一個敏感話題是宗教,第二就是球隊,球迷身份也是一種身份認同。
文學與足球,怎樣用大纜「扯埋」?馬世豪介紹,說到香港足球與文學的關係,一定繞不過一位香港女作家——西西。西西的爸爸是一個球證,她從小就跟爸爸去看球,看球經驗成為了她書寫足球的素材。馬世豪現場朗讀了《耳目書》裡的《看足球》,她覺得南美的足球好看,因為南美的小說好看;她喜歡哥倫比亞的球星,因為哥倫比亞的書精采。她還寫道,1990年世界盃荷蘭輸給西德那場比賽,荷蘭之所以群星無光,是因為那年正值梵高逝世100週年,「梵高的太陽太猛烈了,星星算甚麼?梵高的畫,細看不是充滿一個個足球麼?」
莫逸風補充,除了西西的作品,王嗇名的《球國春秋》也是一部描寫香港足球的章回小說,依據當時的舊報紙來整理和創作,內容十分精彩。講述足球是如何由英國引入香港,50年代的香港足球面貌是怎樣等真實事件,當中的人物故事有虛構成分。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成員張承禧亦分享顏純鈎的小說《關於一場與晚飯同時進行的電視直播足球比賽,以及這場比賽引起的一場不很可笑的爭吵,以及這爭吵的可笑結局》講的是80年代的新移民家庭,兒子支持香港隊,父親支持中國隊,看球時產生討論,很快升級為爭吵,甚至引發父子相互爆粗了。眾人聽後爆笑。
香港甲組球員黃Sir認同香港足球是本土身分認同的體現,也留意到近來越來越多市民支持港隊,希望保留更多的本土價值。這次參加讀書會,開闊了他在足球書寫方面的視界。
喂,落場踢ball喇!
談完足球和文學,就輪到大家下場踢球啦!年長的蘇Sir毫不猶豫地加入,那些本來說不參與踢球的文人也紛紛上陣。於是,8位男子,4對4,踢了一場沒有守門的「斯文波」。開始看來斯文,踢到中途就越踢越激烈,有人摔跤了,有人踢掉鞋,滿場充滿跑步聲、踢球聲、歡呼、笑聲。「斯文賽」終歸斯文,大半小時裡踢出打和5比5。球員們大汗淋漓,完美收場。
作者簡介:亞平,文字工作者、廣東話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