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早期雜誌《紅豆》與《先生》 看三十年代「公子哥兒」文學

看接近一世紀前的「公子」文字仍趣味盎然、耐人尋味。梁氏家族的兩兄弟以家庭背景優勢,創造出香港早期文學的發展空間及方向,縱使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環境不佳,香港年輕作家鮮有發表文章的途徑,他們依然為文學及文化作出最大貢獻,是一代「文青」榜樣。

文/黃溢桐

香港教育大學 「第二十次香港文學文化沙龍」於5月28日舉行,主題是「香港早期文學裏的公子哥兒——近距離閱讀《紅豆》與《先生》」,由黃念欣教授和梁明暉博士主講。「公子哥兒」一詞相信現在都鮮有使用,它給人一種有錢風趣的文化人印象,黃念欣教授指出,從前的香港年輕作家如侶倫、陳進等都不算富足,有些作者甚至在窮苦、朝不保夕的家庭中長大。在這個環境下如何衍生「公子哥兒」文學?一眾公子又如何成為香港早期文學的推手?

現在我們處於資訊爆炸年代,發佈文章園地甚多,不論實體還是虛擬方式,只要文章寫得好,必然會有發表的機會。然而,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單社會環境不佳、通訊困難,古文依然有許多人使用。在這個社會環境下,一眾香港年輕「公子」受新文化運動及西方思想影響,決意推動白話文學,引進新文化思想,包括眾多西方概念、文化藝術以及文學等,而當中就不得不提梁氏家族兩兄弟——梁之盤及梁晃先生。兩位先生利用當時優越的家庭背景,推動新文化及思想,創立兩本香港早期文化與文學重要的交流發表之園地,分別是《紅豆》與《先生》。

梁之盤的手稿。

《紅豆》由梁國英藥局支持出版,於二十至三十年代的香港文學界頗有影響力,經營三年,一共出刊二十四期。《紅豆》指相思豆,這一種堅硬有毒的果實,編者是藥局少東梁之盤先生。梁之盤(1915-1942)深受當時世界文學影響而創辦《紅豆》,因此以當時雜誌而言文學視野甚廣。雜誌視野廣闊,具「公子哥兒」風格,例如於創刊號就有發表「英國文壇十傑」專欄介紹英國文學。在不同期號也有刊登過酒類、藥品及煙草等廣告,卻以文縐的文字敘述,風格文雅而有趣。

(圖一)

梁之盤的孫女梁明暉博士也有參與是次文學沙龍,當年梁之盤先生因抗日戰爭逃難至澳門,不幸患病,以27歲英年早逝,她的父親當年只有4歲,對生父的印象微乎其微,更遑論她。但現在她翻看當年爺爺編撰的刊物,卻從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地方。她說:「雖然我沒有太多的文學知識,但是雜誌內的某些內容和文字幾特別,例如其中一篇藥品廣告(圖一),都幾有富家幽默感。」。

(圖二)《先生》刊登的女體欣賞文章,文字間流露出早期「公子哥兒」式的幽默。

《先生》則由梁之盤弟弟梁晃為編輯,據陳國球教授表示《先生》傾向一本男士綜合雜誌,這本雜誌文學味較輕,但其他文章為當時各位公子而設,內容讓我們更容易了解當時公子生活,拉近我們接觸公子的距離。《先生》刊登不同男士資訊、逗趣的故事、甚至女體欣賞(圖二)等,卻透過正式而端莊的文字表達,文字間流露出早期「公子哥兒」式的幽默。

《先生》發刊詞。

看接近一世紀前的「公子」文字仍趣味盎然、耐人尋味。梁氏家族的兩兄弟以家庭背景優勢,創造出香港早期文學的發展空間及方向,縱使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環境不佳,香港年輕作家鮮有發表文章的途徑,他們依然為文學及文化作出最大貢獻,是一代「文青」榜樣。以往資訊傳遞困難,發表文章自然變得困難,而兩位梁先生也許受到國內外文化影響,視野開闊,加上家庭背景許可,便成為早期文化傳遞之先驅。不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因興趣而接觸早期香港文學,具文學味又「接地氣」的《紅豆》與貼近公子生活《先生》,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一節。

公子有請!

(文章內相片均來自講座,特此說明。)

作者簡介:黃溢桐,男,00後,閑時都在閱讀與寫作,最喜歡新詩與散文現在香港修讀中文相關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