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會友,聚首談詩——記「四圍讀書會:聚說詩話」

運動員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是他們有技巧地操練才能控制快慢,從而獲得獎項。而詩人、作家的性質是與運動員相通的。現今對詩的定義十分簡單,形式不再受傳統格律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寫詩。因此,詩人的特別之處就是能掌握技巧,使自己能長期維持作品的水準。而他認為最重要技巧就是訂立自己的審美觀,明白自己不足之處並補充需要的知識。

文/黃溢桐,鍾詩琳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主辦的2022年四圍讀書會:「聚說詩話」於7月30日在尖沙咀商務印書館舉行。由馬世豪主席主持,並邀請了兩位詩人——陳子謙和嚴瀚欽面對面對談,交流現代詩當中的意念、技巧及推廣等主題。

說到寫詩的原因,主持馬博士提到寫詩是生活的累積,與小說不同,小說更像工程,人物情節都要仔細設計,但寫詩不同,因此每個詩人都有自己寫詩的原因,而兩位詩人都有自己看法。陳子謙認為群體氛圍是會影響一個人的,他曾在中學時期參加文學活動,認識了不少同輩詩人,亦因同濟間互相影響而一起開始寫詩。因此,他表示除了平日的個人閱讀外,同輩間的影響亦是他開始寫詩的原因。嚴瀚欽補充到,他亦是因為同輩氛圍的渲染下而開始專注於創作新詩,但他個人在讀詩、寫詩初期更受台灣詩人影響。

在詩的技巧方面,嚴潮欽認為沒有哪一種技巧能永遠影響詩人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技巧啟發詩人。因此,他認為詩人在學習技巧中培養出來的審美標準才是最重要的。再者,他以運動員為例,任何人都可以跑步,但成為選手是需要長期訓練的。運動員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是他們有技巧地操練才能控制快慢,從而獲得獎項。而詩人、作家的性質是與運動員相通的。現今對詩的定義十分簡單,形式不再受傳統格律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寫詩。因此,詩人的特別之處就是能掌握技巧,使自己能長期維持作品的水準。而他認為最重要技巧就是訂立自己的審美觀,明白自己不足之處並補充需要的知識。在潮流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而非跟隨大眾的喜好閱讀。陳子謙亦補充到,找到自己的獨立判斷是十分重要的。再以運動員為例,跑步的進步能從秒數中看見,不需要自行判斷。但詩人沒有一個客觀標準證明,進步或否都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要尋找自己的標準,才是寫作的重要關鍵。

嚴潮欽認為沒有哪一種技巧能永遠影響詩人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技巧啟發詩人。

許多詩人都說「一本詩集其實就是一首詩」,陳子謙在對談中都提到其詩集《鬼火與人形》編排上更改過無數次,希望以自己最理想的排序呈現給讀者們。他笑指:「其實本詩集好苦,但係講太太的部分就幾甜,原本想將甜的部分放在第一輯,但後來又決定放左中間,喺苦中找到一點甜,當喺中場休息。」每位詩人出版詩集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不是純粹的把作品結集出版,每個細節都是編輯及詩人別出心裁的鋪排,這是讀者在讀詩集時容易錯過的細節。

而在提升詩藝方面,陳子謙分享了自己開拓詩藝的一些經驗。他認為提升詩藝並不是高低而定,而是嘗試不同的方法,增加自己寫作範疇的可能性。同時,他提出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固然重要,但寫作能否幫助改變自己亦是重要的。在寫作裏嘗試新技術,找出讓未接觸過的事物改變自己的寫作習慣,便能開拓新的創意思路。他以自身為例,曾嘗試每一首詩寫入一個未使用過的詞語,這並非一個表達自我的創作,但當中增加了他寫作的可能性,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陳子謙認為,提升詩藝並不是高低而定,而是嘗試不同的方法,增加自己寫作範疇的可能性。

今次的讀書會另一個議題是現代詩的推廣,兩位詩人皆同意近年不論寫或者讀新詩的人明顯有增長。這個趨勢可能與社會環境、閱讀風氣及追求文字精煉的趨勢有關。陳子謙除了寫詩外,也有寫詩評,他發現最近防疫政策放寬,重新舉辦有關詩的活動及參與者都比以往更加多,這對詩的推廣無疑是一則令人亢奮的喜訊。而不得不提的是社交媒體絕對是推廣詩的一大助力,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而言,要他們看數百字的散文或者並不討好,相比之下引再「吸晴」的詩句就更容易「入口」。因此,兩位詩人皆細心經營以詩為主軸的社交媒體帳號,分別是「今晚see詩先」及「詩的力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多加留意,支持本港現代詩的推廣及活動。

當日活動吸引很多文學愛好者參加。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是次的2022年四圍讀書會:「聚說詩話」,雖然是學會兩年來第一個實體的文學講座,但預計將會陸續有來,屆時請多加支持。疫症之下的兩年,面對面的文學活動幾乎絕跡,惋惜之餘也對文學推廣有着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文學活動相比以娛樂為主的活動不同,文學活動更為知性,參與之後更需要參與者思考,在港舉辦每一個文學活動都並不簡單,亦希望參與者能從活動中「帶一點知識走」,提升社會文化質素,這是推動人文水平之必要。









作者簡介:

黃溢桐(右),男,00後,閑時都在閱讀與寫作,最喜歡新詩與散文現在香港修讀中文相關科目。

鍾詩琳(左),平日喜愛閱讀及跳舞,目前在香港大學附屬學院修讀中文科目。對文學、創作均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