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兆申

幸遇良師益友古兆申

2014年,卡叔邀請我到藝術中心看他和卡嬸幕後推動的香港電台製作香港作家系列紀錄片《四人行》,這片介紹小思,陸離石琪夫婦和古仔這一代的文化人活動和生活。看到片中卡叔笑問古仔,教學生拍(崑)曲,為甚麼不收學費,古仔微笑答,中國傳統崑曲家不單不收學生學費,還「煮飯」給他們吃,我眼眶不禁一紅。吃了古仔的飯,受教了,無以爲報,只能學你為學生「煮飯」吧。

文/廖志強

現在回想,認識古兆申三十多年,竟然從沒有叫過他一聲老師,即使他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一直是我的mentor,是引導我認識文化藝術的良師,我還是不顧輩份,跟他的朋友直呼他古仔。大概是古仔對人親切友善,包容後輩,也不以我無禮爲忤,由我是初參與文化活動的新丁,到後來我找到自己文藝追求的路,都待我如友。他帶我到陸羽享用傳統名食,也陪我到蓮香品味尋常點心,在生活上教誨引導支持不斷。我的人生,幸運遇上古仔,怎能不感恩。

廖志強與古兆申合照。

1990年,我淡出影視製作工作,到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任職,籌辦文藝活動。古仔是我的上司,他知道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經常跟我談文說藝,當然其實是教導我有關的知識,令我大開眼界。三年後,中心籌辦香港上海文化雙城展覽,古仔找到小思女士(盧瑋鑾)、卡叔(羅卡)和後來成爲我另一位恩師的昊Sir(吳昊)為展覽撰稿,但想不到古仔指派我也撰寫一個部份,更想不到幾位前輩也不嫌棄我這個文化小輩,我硬著頭皮叨陪末席,終於走上之後自己喜歡的文藝工作的路。之後舉辦的如香港電影之父黎文偉紀念活動,在卡叔指導下完成,還有詩化導演費穆電影觀賞團,在黃愛玲的推動,引起文化界的關注,都是古仔在背後給我很大的支持。有幸成爲古仔對眾多後輩提攜的其中一員,感恩。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在古兆申的指導下,雖然資源緊拙,但推動活動不遺餘力。

1997年,我離開中心,一方面跟昊Sir進修,一方面在香港文學節,香港電影資料館浸淫,每遇到困難疑問,都找古仔請教幫忙,因為我深知他是我最堅強的背靠。

1995年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和職員名單。

2000年,我到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教課,古仔賦閒在家進修學業,便邀請他擔任學院的學科顧問,他推辭兩次,在我不斷苦纏下終於答應,但兩年合約完成後,他說甚麼也不肯再續任,我知道任職的微薄報酬他不計較,是他對學院繁文縟節的約束煩厭,中國文化人的清流傳統,在他身上真實體現。之後我帶學生去探望他,他熱情招待,天南地北侃侃而談,見到他對後輩的後輩也關懷愛護,對我影響很大。直到古仔患病,我不想打擾他休息,不再帶學生上他在山翠苑簡潔優雅的家,自己也少了探訪,現在回想,真有些後悔。

香港上海文化雙城展覽2004。

2014年,卡叔邀請我到藝術中心看他和卡嬸幕後推動的香港電台製作香港作家系列紀錄片《四人行》,這片介紹小思,陸離石琪夫婦和古仔這一代的文化人活動和生活。看到片中卡叔笑問古仔,教學生拍(崑)曲,為甚麼不收學費,古仔微笑答,中國傳統崑曲家不單不收學生學費,還「煮飯」給他們吃,我眼眶不禁一紅。吃了古仔的飯,受教了,無以爲報,只能學你為學生「煮飯」吧。

2022年,古兆申先到彼岸了,來不及的感謝說話,他朝再聚時一定要好好的說。最後還是要在這裡說一句,良師益友古老師,謝謝您。

作者簡:廖志強導演 , 1986年入行從事製作,曾任電視和電影編劇及副導演、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2000年開始在中文大學任講師,並在HKMA、香港嶺南大學、英皇娛樂學院兼課。現為影視製作人、兼職講師、演藝評論家協會董事、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報刊特約撰稿。作品包括:劇本《壯志雄心》、《皇家飛鳳》、《風雨同路》、《拳擊之霸》、《幽靈情人》、《我的浪漫老千時代》等;著作《一個時代的光輝──中聯電影作品評論及資料集》、《光影中的香港》、《同窗光影­──香港電影論文集》、《舞影集》等;編有《香港文學教材光碟》、《影視剪接技巧——從理論到實踐》等;2005年開始製作獨立短片,《自得其‧落》獲工人文學節亞軍、《屋不是家》獲香港文學節文影共舞優異獎、《借位》獲上海慈善短片賽嘉許、《人生苦旅》獲鮮浪潮入圍等獎項;近年導演監製的電影有《情事日記之窺心者》、《爆裂女警》、《愛上女蒲團》、《幽靈情人》、《我的浪漫老千時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