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

摭拾舊書刊三問

平素也愛讀書,邊讀邊買,並沒有為收藏而購買的念頭,是因為數年前有朋友斷捨離時贈我藏書,憑空有了「基礎」,才燃起繼續收藏的興趣。朋友這些珍藏中有幾本素葉叢書,過往只是耳聞從未親睹,自己沿著這條線索尋覓,又幸得書緣結識了幾位前輩,這才慢慢建立起收藏的知識。

文/陳廣隆

這一兩年收藏香港文學及文化舊物「忽然」成為熱話,天價炒賣的趣聞不時見於報紙雜誌。說是「忽然」,是因為香港從來不乏藏書的風氣和雅士,散於各區的舊物舊書店也許不如神保町或塞納河畔的有名,也自成尋寶小天地。可是交投日盛,炒風熱熾,難免引來外界注目。自己是近兩三年才養成嗜好,有意識地收藏書刊,經驗極淺,但處身舊書炒賣時代,起點不同,也自有一點觀察。

一、怎樣的舊書刊最值得收藏?

只談炒風未免庸俗,但正因珍本有價,一般人財力有限,如何找尋值得收藏的書刊,或考驗眼光或避開炒風,就成為一門學問。當然,每個人興趣不同,愛讀甚麼愛藏甚麼端看緣份。少年時愛讀金庸小說,但也是後來開始研究,方知早年的舊版本本珍貴。民國時期的著名作家們的初版作品,更是文物特藏,常人難以企求。至於近年掀起的藏書風,年輕人佔了不少,都專注在香港歷史和文學,希望保存記憶,不願過往的一切溘然消失。年前曾在排隊參加賣舊書活動時,聽到人龍中的年輕人大談蕭國健的著作,同場似乎也有同好,就使我感受到這股氣氛。事實上,同類的歷史著作或文學家談香港的作品固然尋覓者眾,而舊日香港的地圖、旅遊手冊、攝影集等,更是價值不菲。至於像葉靈鳳或香樂思的風物志初版,又或《華僑日報》早期的《香港年鑑》等,尤為珍罕,或數千元也不可得。

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

平素也愛讀書,邊讀邊買,並沒有為收藏而購買的念頭,是因為數年前有朋友斷捨離時贈我藏書,憑空有了「基礎」,才燃起繼續收藏的興趣。朋友這些珍藏中有幾本素葉叢書,過往只是耳聞從未親睹,自己沿著這條線索尋覓,又幸得書緣結識了幾位前輩,這才慢慢建立起收藏的知識。「素葉」因此也可說是打開我收藏大門的鑰匙,75種素葉叢書,68期《素葉文學》雜誌,能盡數收藏者只怕寥寥,就是只求一兩本較早期出版的也是不易。西西的《我城》、也斯的《剪紙》、鍾玲玲的《我的燦爛》,如今都升價百倍,董橋的《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近年更是兩三度以數萬元成交。《我城》是香港文學的標誌性作品,後來也在不同出版社的版本,內容、字數、設計盡皆殊異,但唯素葉最初,所以特別;《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所收文章不算是董橋的最佳創作,然而因為書名特別、印量不多,流傳也不廣,反而成為眾所爭奪的罕物。因此,收藏書刊的眼光與文學評論的功夫雖然密切相關,其實未必是同一回事。

動輒數千的珍本不是人人能負擔,「青文」的「文化視野叢書」系列則也許是很多香港文青初接觸藏書的入門,像也斯的《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崑南《地的門》、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一直都有盼尋者。說到黃碧雲,當然是香港重要的作家,她在「博益」出版的《揚眉女子》近一兩年不止一次近萬元成交的故事,頗為轟動,關鍵似乎已不單在於作家或作品本身的文學成就,買賣雙方的身份和作風也令人感到有趣,是許多人忽然留意收藏界的起因。

黃碧雲《揚眉女子》近一兩年不止一次近萬元成交,頗為轟動。

上述僅觸及書刊的主題或作家/作品的重要性,其實對對文學史有一定認識的朋友來說,都不陌生,而這些年來頂尖藏書家如許定銘、鄭明仁和馬吉等人的書話都多有介紹,近如葉秋弦〈香港文學的冊頁流轉〉一文也有探討,有心的讀者不難跟進。不過,談到哪些書刊值得收藏,也看書籍品相、印刷版本、有沒有作者簽名,甚至創作背景等等,這需要手到眼到的經驗,就難以三言兩語概括了。

二、如何保存舊書刊?

藏書的年輕朋友見面,總苦笑說著兩回事︰財力不逮,空間有限。舊書刊越來越貴,兩三本心頭好,有時候可能已值一個月人工,根本無法支持。可是即使有能力購得心儀好書,香港寸金尺土,一本書的價值,總難抵得過一呎樓價,土地問題嚴重,家中若有堆積如山的書刊,沒有合適的書櫃安置,擠壓生活空間,隨時引爆家庭糾紛。若將藏書亂塞到床底,不便取出閱讀,那其實也沒甚麼意思。

很多書友都會在外租用迷你倉,又或兩三知己合租藏書閣,都是好方法,但書不近身,始終心癢難搔。不過藏書的難處又豈止在空間,香港潮濕惱人,又多處近海,要保存書品紙質甚是不易,長開冷氣或吸濕機太過奢侈,除濕防霉吸濕器等未必理想但也少不得。防蟲又是另一門功夫。舊書刊買回來時難免滿身塵灰或筆跡,要以適合的酒精和橡皮擦清理,甚至需要另行修補,這就要再學新知識了。

很多書友都會在外租用迷你倉,收藏圖書 。

有些朋友喜歡包書,非常用心,我則希望盡量保持原樣,只放進透明膠套收藏,但膠套再薄,仍會影響到藏書的空間。若是報紙、雜誌、海報等印刷品,摺疊起來既有印痕,也易磨損,但要平鋪存放,卻不是人人有此空間。至於如何分類、紀錄、點存、陳列,則各人有不同的系統,沒有定法,藏品稍有規模者皆要經歷過自行模索的階段。當然,如今網絡發達,書友交流頻繁,互相學習也非難事吧。

三、怎樣找尋舊書刊?

每個人的書緣都不同,怎樣開始,很看興趣是甚麼,友儕圈子是甚麼。如果想尋覓舊書刊,若心中已有目標,在這資訊流通的年代,應該不會踏遍鐵鞋無覓處。在香港,若想搜購珍本好書,「老總書房」、「今朝風日好」和「九龍舊書店」是近年最重要的寶地,幾乎本本都有故事,甚至店主本人就是故事;「新亞書店」和「神州舊書文玩有限公司」則是幾十年老字號,更具規模。若是荷包羞澀的入門者,則可嘗試到「精神書局」、「新天書業」、「溢記舊書」「學津書店」、「解憂舊書店」、「梅馨書舍」等書店尋寶,在書山中有時也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見山書店」是聚集風雅之士的另一重鎮,珍本好書也有不少。「Booska 古本屋」也是個有趣的地方。至於專售英文書刊的,不在本篇範圍,要另文再談了。

「新亞書店」十多年前創辦舊書拍賣,可惜那時年少,從沒參加過,這兩三年疫症肆虐停辦,轉成在whatsapp群組拍賣,每日交投不絕。同類的電話群組拍賣,現在最有名是「三劍俠書齋」,每晚拍賣的書刊珍貴非常,不比上述任何一家書店遜色,甚至猶有過之,前文提到的多宗天價競投,就是在這群組發生的,群組有不少資深的藏書家,財力雄厚,競逐的過程緊張刺激,有時也教人瞠目結舌,不過在交投時間以外,大家交流知識和經驗,也有意思,其中好幾位書友都曾出版過有關閱讀或收藏的專書,即使購不到書,也可有得著,只是這群組需經人介紹才能加入,就不像上述書店般按圖索驥可至了。

曾被高費拍賣的《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卻在二手交易平台被人以$200元放售。

至於「我的書房」、「偏見書房」和「書式生活」,是近年舊書買賣行業的爭議風眼,其做生意的模式和態度,未必人人認同,但各自都有不少捧場客,而且不時也現珍本,大家不妨親身了解,才決定自己的選擇。前兩者都有開設電話群組拍賣。說到尋寶,有時在上環樂古道摩羅街,又或好旺角購物中心等處未必知名的舊物店,發掘出好物的滿足感其實更大,但這需要耐性和經驗了。其實,每位藏書家都有自己的秘密好店,不輕易透露,一如找到隱世美食,不希望變成大眾排隊打卡的心態,可是能否找到,就很講運氣了。或曰網絡世代,一切已不再是秘密,想偶然在地攤覓得好物的機會已渺,但,因為要寫這篇文章,在網上搜索《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的資訊,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於著名的交易平台「旋轉拍賣」(Carousell)上,在五個月前,竟有賣家以$200元售出了這冊奇書!




作者簡介:陳廣隆,影評人,嘴饞鬼,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