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

從倪匡的一篇舊文談起

倪匡先生逝世,令人婉惜。除了寫作外,他曾沉迷收藏貝殼。早在1974年,他已經在《幸福家庭》雜誌以筆名「魚齋」發表〈略談貝殻〉,從中可見他對貝殻的研究心得。

文/唐林

倪匡先生逝世,令人婉惜。除了寫作外,他曾沉迷收藏貝殼。早在1974年,他已經在《幸福家庭》雜誌以筆名「魚齋」發表〈略談貝殻〉,從中可見他對貝殻的研究心得。後來,他在1975年再以「倪聰」的姓名,與Rick Luther合著Cowries and Cones of Hong Kong。但有趣的是,這篇〈略談貝殻〉的文章旁,竟然是劉以鬯的文章〈漫談郵票〉,亦可體現他對研究郵票的興趣。劉以鬯十分喜歡郵票,名作〈對倒〉的寫作意念,亦來自郵票。「對倒」一詞譯自法文「Tête-Bêche」,這是集郵專家的術語,意思是指來自兩張相連、一正一反的錯體郵票。

假如我們再翻看這期《幸福家庭》,會發現這本以生活綜合雜誌的文章,竟然收錄亦舒的小說,同時亦有史得的連載小說,舒琪的電影介紹文章,更有漫畫家李惠珍(十三點)談魔術的文章!從香港文化和文學的發展而言,閱讀舊報刊,有助我們認識當時商業和藝術並存的文化環境。另一方面,公認為純文學作家的劉以鬯,和通俗文學作家的作品一同出現在同一本雜誌上,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很難出現了!

早在1974年,倪匡已經在《幸福家庭》雜誌以筆名「魚齋」發表〈略談貝殻〉,分享他對貝殻的研究心得。

第59期《幸福家庭》雜誌。

〈略談貝殻〉的文章旁,是劉以鬯的文章〈漫談郵票〉。

〈漫談郵票〉可體現劉以鬯對研究郵票的興趣。

第59期《幸福家庭》的目錄。

倪匡:我鍾愛自由,嚮往個體的思想

對倪匡而言,能夠躺在自由的草地上盡情呼吸,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總幻想着能有三年五載也好,但最後,他過着過着便是六十多年,因此他把在香港的日子形容為「撿回來的幸運」,可見他淡然的人生觀。

文/崔婉珊

香港作家倪匡(本名倪聰,1935年-2022年)今午與世長辭的消息,令人悲痛。回首他的一生,雖生在上海,祖籍浙江,但熱愛自由的他,自1957年偷渡至香港後,便再沒回到中國。

倪匡在1983年出版的小說《追龍》中描述到「要毁滅一個大城市,不一定是天災,也可以是人禍,人禍不一定是戰爭,幾個人的幾句話,幾個人的愚昧無知的行動,可以令大城市徹底死亡。 不必摧毁大城市的建築物,不必殺害大城市的任何一個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來,這個大城市和以前一樣,但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毁滅死亡。」

有人說,小說內容正悄悄發生在真實世界中,是這樣嗎?

倪匡於2019年時在港台《時代的記錄-鏗鏘說》中直言到,《追龍》中這個將因「優點消失並走向死亡」的東方大城市,正是香港。

香港,這座曾經讓港人感到自由,安全的城市,為何會在再次迎來一波移民潮?沒有天災,想必定是人禍,那麼又是怎樣的人禍,令到香港的優點消失了?倪匡在同一節目中提到:「香港的優點是自由,當自由消失了,將導致這城市毁滅。言論自由是所有自由之母,沒有言論自由並沒有其他自由。」而後來該集《鏗鏘說》下架,又彷似無聲地呼應着他在節目中的講話。

對倪匡而言,能夠躺在自由的草地上盡情呼吸,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總幻想着能有三年五載也好,但最後,他過着過着便是六十多年,因此他把在香港的日子形容為「撿回來的幸運」,可見他淡然的人生觀。

現在,他終於乘太空船,離開地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