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子作「入化」與「出神」之間的秤錘 ——闡釋鍾國強詩中「房子隱喻系統」的演化(上)

「距離感」在長詩中會較短詩起着更關鍵性的影響,而鍾國強詩中的「距離感」之所以值得闡述,因鍾是較專注寫作長詩的詩人,這在香港的新詩發展中可說是較為少見和該受關注的。

攝影師:Aleksandar Pasaric,連結:Pexels

攝影師:Aleksandar Pasaric,連結:Pexels


文/劉偉成

鍾國強在〈挖掘希尼的回聲——我所認識的希尼和所受的影響〉[1]中闡釋自己受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生活於田野的童年回憶;二是對「民族前途、政治現實的過度關注」。誠然,這在闡釋希尼的詩歌藝術方面並非獨特的論點,只要翻開關於希尼的論著,大概不難找到這兩個論點,但這對分析鍾國強本身的詩歌藝術,卻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就像希尼之論畢曉普、拉金和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歌,便成為日後分析他詩作的重要參考一樣。鍾自況這兩個方面的影響其實也可以我所謂的「入化」與「出神」的概念闡釋,而這個過程可說是鍾經營多年,橫跨多部作品的「房子隱喻系統」的運作模式。詩人不獨在單篇創作突顯這個模式,也在各部結集之間的演化中隱現透現出這個模式,這模式的演化在鍾國強的詩歌中常被忽略。由此觀之,通過檢視這個模式運作時在詩中留下的痕跡,大概可幫助我們了解「房子隱喻系統」的演化,進而對鍾國強的詩歌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