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文學,文學評論,ISSUES,真論

詩學與詩觀的問題 ──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總評

評審們詩觀並不一致,討論每本詩集時同樣都是興致勃勃,幾乎變了香港現代詩的鑑賞大會,幾乎丟了評等第的痛苦作業,並一致認為討論過的詩集,都頗能反映香港詩特色之一二。長輩們認為曾奪獎的,已是成熟詩人,評價時,要把詩集放在他個人詩發展的脈胳來判斷。這是否最合適的思考方法?還需要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攝影師:Wallace Chuck,連結:Pexels

攝影師:Wallace Chuck,連結:Pexels

文/吳美筠



香港現代詩面對中國詩歌發展歷史而無愧色,只惜寫的詩人眾多,愛詩的讀者寡稀。出版詩集而能存放銷售市場的,幾乎鳯毛麟角。究其原因,並不是沒有值得出版的詩作,而是肯出版和負責行銷的出版社極少,讀者胃口亦受限。然而,我個人仍然相信,香港的現代詩人,早已夠資格選年獎了,若能得進寸尺,每年獎勵一部詩集,自是另一番風景。詩從來不是為功利而生,為風頭而作,為爭逐而傳留,不必把評獎當成龍爭虎鬥。

 

今屆共有22部詩集提名,五位評判共選了8本作品入圍。無獨有偶,多位評審均因為想特別討論或提及某本詩集,而作了特別提拔。評審會與其說是判高下,不如說是論英雄。像一場香港詩滙,把值得大眾注意的詩人和作品都加以細論,並且發現,入圍者活躍於詩壇,且大多各具個人風格。

 

《赤地藍圖》這本詩集顯示他在語言創造性的獨特探索,脫離晦澀、斷裂、拼貼、戲仿的後現代性,不用心象統領詩質的構成,詩人的視點在發現與自身之間,既呈現遊歷歐亞的圖貌,置身外地,卻心在香江,又採取非干預性的觀物方法,表面似是漫不經心的假語法(pseudo-syntax),質疑文字的本真性意義,切割語法的固定性,卻又回歸揭示隱藏在觀察、介入他者國土背後,不得不面對的歷史、文化、宗教、內戰、屠城、血腥暴力、苦難記憶、遺忘等等,尤其涉及民間運動、極權鎮壓而被遺忘的實況和感情,人類爭取生存和自由權利與政治情境的張力,在詩的節奏中派衍。詩集的編輯功夫是參加詩集中最講究和完整的。既是旅遊風景,實質以詩思考香港,探索香港,追問香港,沒有答案的未來。詩集作品多是雨傘運動前後完成,卻又似回應或預言當下香港時局,讀時無不驚嘆詩的先知性,而當下香港式憂患意識,卻在詩中放射出可期也可歧的想像。此時此刻,香港人如何以詩證史,寫時代,留記憶,卻不處處圍繞事件?熒惑或許人在異地,詩成為了思考香港問題的策略。

books-sculpture-write-reading-34627.jpg

 

鍾國強是非常成熟的詩人,從鑽探詩藝,意象的語言與聲韻的偷換相當成熟。這部詩集紀念詩人的母親為主,採微觀手法,抒情性中帶有玄思,空間和時間的不時互換,文字精煉醇厚,肌理綿密,首首詩幾乎無懈可擊。當中實驗六行詩,是少見仿擬而成功的例子。詩人用相對抽離的方法,構成意象的張力,是值得細讀的作品。他的詩的境域十分開濶。現實、家庭、社會時事,於詩人之筆皆精密如塔,細膩如織。

 

我常覺得,鍾偉民早就應該摘獎,亦早已擺脫余派那書卷風尚,只是他的時間和發展步伐彷彿與詩壇的詩學走向是一場錯摸。這部《一卷灰》詩句短小,節奏有點速,修辭尖刻聰穎,語言風格獨當一面,文字功力深厚,取文學養份於古今中國文學,有其雅樂之美。意象與意象之間經營仔細,意象群組必然有結構性的呼應。少直接用現實社會事件取材,偶爾借題發揮,有評審認為略嫌尖刻。有評審則說詩行中揭破世界人生,讀者可從其詩行並獲痴情與激情,此言實不過度。

(本文為作者之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總評原稿節錄,稍加修改。)